返回第五十三章 视察立钟营造所(第1/2页)  帝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冯保给潞王朱翊镠造钟安排的地方在西华门外的银作局,这里本就有不少给匠人打造首饰器物的房间,工具设备也齐全,于是就拨出两间房任由朱翊镠去折腾。

    今日万岁爷要来,其他人等都已被清场,只留下仿制立钟的那组匠人和几名负责此事的官员太监,早早在屋外跪迎。

    万历一下暖轿,就看到房门上还挂着块“钦命皇家立钟营造所”的牌子,不禁莞尔。入内一看,只见整个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各种工具零件也摆放得整整齐齐,甚至还临时布置了一套太师椅,旁边的茶几上还有一碟碟瓜果点心。

    一见这场景,万历顿觉亲切。这种事儿他自己在穿越前可没少干,那会儿搞市政项目,每当有上级领导要来工地视察,总得事先收拾一番。如果来的官够大,说不定还要拉条幅,挂彩旗。此时看来,这也算是一种历史传承了。

    万历在屋里转了一圈,检视了一下工匠们的操作器具。这些器具种类繁多,样式各异,而且看上去都非常陈旧,痕迹斑驳,显然已使用了很长时间。

    万历问:“这些器具是宫里提供的,还是这些匠人自己的?”

    冯保忙上前回答:“万岁爷,这些匠人都是世世代代干这个营生的,这手艺都是祖上传下来的。这些吃饭的东西,也都是他们用了几辈子的东西了。”

    万历点点头,情况跟他猜测的是一样。传统手工业相对于后世的机械化工业,有一个最大的优势,那就是充分利用了人的容错能力,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器具,就能从事非常复杂的加工工作。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传承模式,门户森严,使得技术交流受到很大的局限,严重制约了工具的革新,而且其革新所能带来的收益往往不明显。这就使得人们对个人的技艺更加看重,毕竟手艺精湛的匠人,做出来的东西才能卖出好价钱。而这些人,却往往只需要一些熟悉的简单工具,通过长期的练习,就能把活儿做到令人不可思议的程度。哪怕到了后世,不也经常能看到有人在炫耀用挖掘机开啤酒盖,把豆腐切成头发丝的高超手段吗。

    不过这问题如果延伸开来,却同样是与这个时代中的其他问题相互纠结相互联系的,一时半会根本无法理顺。归根结底一句话: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决定了人们选择什么样的生存方式。

    心中有数之后,万历在椅子上坐下,道:“把人叫进来吧。”冯保忙点头称是,出去把那几名承办此事的官员太监叫了进来。

    不一会一名工部都水司员外郎与御用监的执事太监周秉便领着另外几个技术骨干进屋向万历叩头请安。万历道:“这立钟仿造之事进展得如何了。”

    那名员外郎忙道:“回皇上,如今正在依样打造各式齿轮机关小件,进展颇为顺利,再有一个月之期,当可大功告成。”

    万历点点头,他心里很清楚此时正是东西方科技发展的转折期,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理性文明已开始萌芽,如今大航海时代也早已来临,必将进一步刺激科技的发展,从而引发工业革命。

    而大明如今却还始终徘徊在以感官认识为基础的感性文明阶段,以传统手工业技艺去仿制这些零件并不困难,进而组装出一座机械钟肯定是没问题的,但在此基础上便又只能收获一些手艺上的经验技巧,并不能带来见知的进步。

    万历前段时间从《永乐大典》里查到宋代科学家苏颂所著的《新仪象法要》,其中所记载的水运仪象台,其实在运行原理上来说,与此时的这座机械钟就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不过一者以水力为动力,一者则依靠吊锤的重力,说到底都是依赖万有引力,以恒定的作用力驱动机械结构作恒定的运动。

    宋代华夏的科技水平无疑是领先于世界的,但此时却已经逐渐落在了后面,如果要迎头赶上,就必须形成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