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O七章 行军并州(第1/3页)  六朝平妖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

    这是陆机一直以来的人生信条。

    所以,他虽是一介书生,却无时无刻都在盼望着能够马上杀敌,马下治国,建功立业。

    这个时代,名士如过江之鲫。文采风流,固然可以留下一时佳话。但是要建立不世功勋,光耀门楣,重振家业,非是得靠实打实的军工不可。

    历朝以来,朝廷皆是重武轻文,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在乱世,尤其如此,一切都要靠拳头和实力说话。

    大晋一统后,虽有太康之治,休养生息,歌舞升平十数年,但陆机知道,这并不是真正的盛世之象,朝堂骄奢淫逸的表象之下,更大的变乱正在酝酿,晋庭早已是一副山雨欲来之势。

    所以,陆机一直在为此做准备。

    陆机生于吴门名将世家,祖父陆逊羽扇纶巾,谈笑间火烧西蜀四十万兵马,是不出世的一代儒将,父亲陆抗亦是朝廷的中流砥柱。陆机自小便随着父亲陆抗修习家学渊源,不止文赋辞章,兵书阵法,武学玄术,奇门遁甲皆有涉及。

    少年时,陆机为求治世大道,特意又辞别父母,东上茅山求玄,披风沥雪,紫炉青烟,在茅山九峰苦修十数载,终于学得上清仙术,以期能够报效人主,匡扶社稷。

    谁知就在他风尘仆仆,下山归家途中,却得知晋庭已发动了灭吴之战。

    陆机一腔抱负还未及施展,吴国的锦绣河山已在晋庭的轮番攻势下化为廧粉。

    陆机的父亲陆抗作为吴国后期仅存的良将,虽鞠躬尽瘁,为吴室呕心沥血,奈何独木难支,吴国还是江河日下,没多久便被杜预、王濬等人分兵攻破。陆抗连同陆机的三个兄长先后殉国,传承上百载的吴国被灭,宗庙尽毁。

    卧薪尝胆、积蓄二十余载,身负一身绝学,却报效无门,陆机的家国之痛无人可诉。

    陆机在建康闭门数年,痛定思痛,反思东吴失国之过,写下传诵一时的《辩亡论》。

    “夫四州之萌非无众也,大江之南非乏俊也,山川之险易守也,劲利之器易用也,先政之业易循也,功不兴而祸患者,何哉?所以用之者失也。”

    正是由于吴主孙皓的昏庸失道,才将大好江山拱手让人。

    善于觉察天机,仰查天象的陆机认清了天下大势必是人心思治,重归一统,故而披星戴月,携幼弟毅然北上洛阳,不惜背上贰臣之名,希望在京都能施展自己的一身绝学。

    这一去,山高路远,却也是明珠暗投。

    偌大个洛阳,堆烟砌柳,鲜花着锦,号称是首善之地,四周名士尽纳囊中。可在陆机看来,老谋深算之人盛巨,老成谋国之人却少。

    陆机凭借自己的一腔文采,虽能在洛阳迅速成为名士圈的座上常客,但是却鲜有知音。更多的人,只是看中陆机的辞藻华丽,文句斐然,顶多钦佩他身负玄学,妙算神机,却将他比作方士之流,并没有能真正懂得陆机的远大抱负之人。

    在陆机看来,洛阳城里的所谓名士,都只会沽名钓誉,热衷清谈,又哪有务实肯干、匡扶天下之人。

    陆机不得不委身于石崇、王戎、贾谧等华而无实之人,屈身逢迎,做着三流文人的勾当。

    幸而朝中还有卫瓘这样的老臣,担当天下,匡扶国运,使得朝政大事不至一败涂地。

    陆机看得清明,早早便拜托卫瓘带自己到军中历练,可惜卫瓘常年在外平叛,鲜有机会回京,陆机原本也没抱太大的希望。

    没想到卫瓘这次好不容易平定幽州鲜卑之乱,回京述职两天,竟已经为陆机妥帖安排好随军的职位,虽时间仓促,但陆机却很是为此感激。

    此时,他们正行进在并州浩渺广袤的黄土地上。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