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07章 天都(第1/2页)  猎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这笔筒不错,老东西。”摊主是个中年人,见孙中原看了一会儿,开口了。

    “什么时候的?”孙中原一边问一边心想,这东西,越看越像清初的东西。清初比较乱,民窑倒真有可能有人尝试,出现这种隶书落款的青花笔筒。

    “这个不好说,没准是清朝哪个王爷贝勒的私窑,或者民国珠山八友的东西也不一定呢!”摊主应道。

    这些他就是瞎说了,私窑能是随便开的么?还有珠山八友,怎么会落这种款儿?

    “珠山八友?”陈丹洋看向孙中原,“这八个人好像很有名。”

    孙中原顺势应了一句,“珠山八友不是八个人,光代表人物就是十几个,整个群体怕是得有几十个人。这个八,是个虚数。比如扬州八怪,也不是八个人。”

    珠山八友的名头确实很大,难怪摊主会攀用附会。当然,这也说明,他没看明白这件笔筒。

    而且,珠山八友的创作,以粉彩和瓷板画为主。这也是晚清到民国的流行元素使然。

    清亡之后,瓷都的御窑厂没了,但是有一批之前在瓷都谋生的民间高手就此出场。以前的官窑虽然精美,但是一般都有严格限定,不利于艺术发挥。珠山八友在瓷器上,开始了创新,比如之前的瓷器人物都是全身笼统的,没有人物肖像,他们做了;比如在瓷器上运用泼墨技法,效果也不错。

    “这应该就是普通的清代民窑,不像你说的。”孙中原仔细研究了一番,基本可以断定了。

    不过,他这话半真半假,清代民窑没错,但绝非普通民窑。

    这件青花笔筒,应该是顺治时期的民窑,而且是高手匠人所为。

    华夏古代的匠人,留名的少,大多高手都被湮没,只有作品传世,未有其名。像玉雕中的陆子冈,瓷器中的珠山八友,毕竟是极少数。

    所以,这件青花笔筒,虽然是顺治时期的民窑,但称得上精品。

    顺治时期,满清刚刚入关,官窑尚未顺利恢复生产,所以产量极少,质量也不高。目前出现过的,主要是“大清顺治年制”和“顺治年制”,一般都是青花款,并没有太多特色,继承了明朝遗风。

    相反,反倒是民窑百花齐放,甚至出过精品。其中的款识,非常多,堂号斋号,吉祥用语,皆可用作底款。

    只不过,隶书底款,仍旧是十分罕见。孙中原想,这多半是“闲云斋”的瓷窑匠人,一时兴起所致,可能是偶然为之。

    这样的款识,能流传下来,让他见到实物,本身确实也是极为难得了。

    “开个最低价吧,不管什么时期的了,挺漂亮的。”孙中原对摊主说道。

    这件笔筒,与之前得到的青狮白象紫铜镇纸一样,自己收藏,摆在案头,也是一件雅事。

    摊主报了个六千的价儿。这个价儿,如果是普通的清代民窑,其实高了,清代民窑传到现在的太多了。当然,这个“多”不是说像萝卜白菜一样,只是相对的。

    但这件,六万也值!当然,孙中原还是和摊主拉锯了几次,最后三千拿下。

    拿了这件笔筒,两人便也没再继续逛。看着只拿了几件东西,其实已经逛了一个下午。这个逛摊的乐趣,在过程中也体现了不少,而且如今这年头,想碰好东西,也忒难了点儿。

    回到酒店,稍事整理,晚上四个人一起出去吃了饭。

    锦官城自然以川菜为主,麻辣当道。四人商量了一下,不想吃火锅,而陈丹洋喜欢吃鱼,四个人去了一家以豆瓣鱼闻名的馆子。豆瓣鱼麻辣鲜香,还有什么夫妻肺片,回锅肉,麻婆豆腐,红油兔丁,都辣;只有一道菜不是辣的,东坡肘子。

    休息一晚,第二天早上八点多,四人驾车出发。

    “那个村子叫什么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