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章 迁都之争(第1/3页)  春风抚洛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五鼓时分,已是上朝的时候,宫院里仍旧一片寂静。突然,从迎仙宫走出一队人马,前面是持枪荷刀的侍卫,后面是提着灯笼的宫女,中间不紧不慢走着一辆豪华车辇。虽然天已大亮,宫女手中的宫灯仍然亮着。这队人默默地走着,悄无声息,只听见刷刷的脚步声。

    车辇里坐着天皇李治、天后武则天。近年来李治龙体孱弱,朝中大事多由武则天主持,就是在乾元殿的朝会上,也并排坐着李、武二人。史家把这一现象,称做二圣临朝。

    二人并排坐在车辇上。李治五十多岁,看去却像古稀老人。他面色苍白,瘦削的脸上留下几片老人斑。李治的背有些驼,坐在车辇上一摇三晃。武则天却是另一番景象,她年近六旬,岁月却没在脸上留下甚么印记,秀发如黛,二目传神,看去像三十来岁的少妇,风华正茂,英气勃勃。

    武则天虽然闭着眼睛,脑子里却在激烈转动。她知道,长安是关陇贵族的地盘,在这里无论做甚么,全然行不通。要实现宏图大业,必须迁都。迁都是件大事,没李治支持,万万不行。于是,武则天忧心忡忡地问道:“天皇,长安大旱,民不聊生,这可如何是好?”

    李治悠然睁开眼睛,脸上现出疑惑的表情。他盛气凌人地嚷道:“昨晚岂不议定?迁都!”

    武则天火上浇油地问道:“如若众臣不愿迁都,陛下岂不也没办法?”

    李治不容置否地答道:“朕身为皇上,一言九鼎,断该则断,不可拖延?”

    武则天放下心来,感激地望了丈夫一眼。

    按照大唐的规矩,两日一次朝会,朝会的日子定在单日。乾元殿是朝会的地方,自然布置得庄严肃穆,富丽堂皇。大殿顶棚上,一条巨龙腾空而起,片片白云落在身后。墙壁上贴一条幅,大红绸面上写着金黄的文字,那是李治与武则天的治国方略建言十二事。大殿里的侍卫金甲闪亮,精神抖擞地站成两排,目不侧视,宛若木桩。

    李治和武则天登上殿台,刚刚坐稳。台下便响起山呼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治向台下瞄了一眼,淡淡一笑道:“众卿平身。”

    众人响亮地答道:“谢陛下。”

    李治用威严的目光巡视着众臣,无不焦虑地叹道:“雍州大旱,四月有余,夏粮欠收,眼看秋粮又要绝收。饥民四野,饥肠辘辘。天后昨日从市上回来言道,米价暴涨,高达二十钱一石。民以食为天,万数饥民,嗷嗷待哺。朕为此宵衣旰食,昼夜难安。众爱卿,哪个愿为朕解忧?”

    众臣左顾右盼,低头无语。

    李治肝火升腾,不由怒斥道:“身为朝廷命官,就该担起社稷大任。遇事畏缩不言,朕要尔等何用?散朝!”

    李治就是这样,刚说过的事,转眼也会忘得一干二净。武则天嫣然一笑道:“且慢!本宫有一建议,愿与众臣工商榷。”

    李治得下一种怪病,叫做风头症。遇上作难的事,便要发作。这时,他已感隐隐头痛。李治一手揉着太阳穴,一手示意武则天说下去。

    武则天中气十足地讲道:“长安粮米,多从东都运来,朝中官佐繁杂,成千上万,官佐与民争食,圣心难安。东都洛阳,地处天中,山河共载,形势甲于天下。陆路西到长安,东至东海,南到永昌,北达幽燕。洛、伊、湹、涧四水连为一体,漕运东引齐鲁,南通江淮,富甲一方。如今,东都米价只有六个钱一石,若迁都洛阳,不就可减轻长安百姓吃粮压力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

    武则天的话引起一阵骚动。众臣面面相觑,窃窃私语,波涌浪起,一场风波即将到来。

    首先站出来反对的是兵部尚书裴行俭。他五十多岁年纪,战功显赫,飞扬跋扈。裴行俭极力反对二圣临朝,对治国方略,吹毛求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