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章 长安救灾(第1/3页)  春风抚洛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从安西通往长安的大路上,人喊马嘶,嚷成一团。尘土中弛来一彪人马,这是大唐的运粮队伍,打头的是徐有功和娄师德。运粮车队浩浩荡荡,络绎不绝,趟起一路灰尘。远远望去,像一条黄色的长龙。

    徐有功与娄师德骑在马上,说说笑笑,谈得十分投机。徐有功四十多岁,细高细高的个子,着一身绿色官衣。别看他一副文弱样子,却是倔强之人。在士途上,许多升迁的机会,与徐有功擦肩而过。他刚正不阿,执法如山,开罪了不少权贵,至今仍是八品的监察御史。

    娄师德六十多岁,须发白了一半。他五大三粗的身材,加上一身戎装,更显得威风凛凛。仔细看去,却是另一番景象。娄师德细长细长的眼睛,眯成一条线。脸上荡着慈祥的笑意,不像叱咤风云的将军,倒像个忠厚的长者。

    徐有功一边走,一边夸赞道:“娄大将军不愧大唐英贤,慷慨解囊,救民于水火。回朝之后,下官奏明圣上,让大将军的善举,名垂史册,另外及早调运粮末还你。”

    娄师德哈哈一笑,刨根问底地问道:“徐大人吾来问你,雍州大旱,颗粒不收,何来的粮末?”

    徐有功早有准备,侃侃而谈:“雍州大旱倒是不错,可山东、洛阳、江南皆是大丰之年啊。你尽管放心好了,岂没粮末还你?”

    娄师德一脸沧桑,浑身风尘。他深思熟虑地问道:“徐大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山东的粮末运到安西,一石粮运价多少?“

    徐有功认真起来,据理反驳道:“国事为重啊。没有军粮,如何打仗?皇上岂能让军中缺粮?”

    娄师德成竹在胸,并不斤斤计较。他深藏不露地安慰道:“徐大人不必多虑。粮末之事,末将自有安排。”

    长安街上围了许多人,众人指指点点,肃然赞叹。近前一看,是一座古庙改建的衙门。歇山式建筑一砖到顶,碧瓦红墙,廊柱闪亮,十分威风。门口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看去既风光又森严。大门上方挂一巨匾,上书“赈灾使衙”四个泥金大字。

    徐有功一脸阴云,在院里踱来踱去。闻长安县赈粮不均,出了人命,他立即来到门口。徐有功愤愤叫道:“来人!”

    衙役一揖道:“大人何事?”

    徐有功满脸冰霜地喝道:“立传长安县、万年县来衙议事。”

    “是!”

    片刻之后,两顶大轿相向而来,在“赈灾使衙”门前停下。长安县令、万年县令一前一后,姗姗走来。长安县令敦敦实实的身材,臃肿肥胖。他不满五尺的个头,脸上闪着油光。万年县令高条条的身材,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他见了长安县令,慌忙一揖道:“老年兄,别来无恙乎?”

    长安县令皮笑肉不笑地答道:“彼此,彼此。”

    “年兄到此何事?”

    长安县令轻蔑地嚷道:“徐有功甚么东西!吾乃五品正堂,他是小小的八品官,呼来唤去的,成何体统?”

    万年县令一阵惊栗,小心翼翼地劝道:“人在屋檐下,何能不低头?年兄啊,如今朝廷救灾法度甚严,还是小心为上!”

    “别人怕他,老子不尿他,小小的八品官能把本官如何?”

    万年县令陪着笑脸道:“年兄不可鲁莽。常言说,听人劝,吃饱饭。徐有功奉旨救灾,执法如山。况且,他又是天后身边的红人,且不可由着性子来。”

    长安县令目光一瞥道:“吾说年弟呀,你一向胆小怕事,何时方成大器?”

    公堂上,徐有功满面阴云地坐在案后。三班衙役侍立堂前,堂威声声,甚是威严。他一拍惊堂木喝道:“升堂!”

    堂威喊罢,一衙役进门禀道:“大人,长安县、万年县带到。”

    徐有功声嘶力竭地吼着:“带上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