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九章 道家思想之精髓(第1/3页)  太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灵筠听得元辰再度发问,也并未显得不耐烦,继而细细讲到:““道家”思想的另一位完善者,姓庄名周,而那部《庄子·齐物论》,便是他对那种思想的完善之作。

    他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搞清楚这些之后,元辰才对“道法自然”有了一些属于自己的理解。

    想来在道家思想中,贡献最大的便是老子c庄子c以及崖龙了。

    “其二又是什么?”

    想清楚之后,元辰开始问第二条。

    “道家思想之二――‘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道”的意义不仅在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更在于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在于生命的主体和自然的客体在生态学和美学基础之上,实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美的合理结合。

    在华夏传统哲学里的“天人”关系实际上是指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和与协调,追求“天人合一”境界自然界自然而然,人只有遵循自然的法则,合乎自然的要求,才能为自然界所接纳。

    在“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对比中,舍弃“人之道”而崇尚“天之道”,保持天地自然的均衡与和谐,以获得“天人”之亲和。而人也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才能发展。“天道”c“地道”c“人道”之本是“生态”之道。”

    “天之道?!人之道?!天人合一?!”

    这种大胆的言论,在元辰听来已是有些骇然。

    天与人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是与天齐,还是凌驾于天之上,似乎都不是最为完美的,人与天合,无需付出太过,也最容易实现。

    当然,这些只是元辰所想。

    “‘道家’思想精髓之其三――致虚守静。

    “致虚守静”――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

    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

    老子主张“返朴归真”,认为人的生命存在要与自然沟通,节制和超越物质欲望,不让尘世的喜怒哀乐扰乱自己恬淡自由纯洁的心境,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

    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修道方式。

    在庄子看来,人生的第一要义就是自由,而现实社会中的仁义道德c世俗价值c名位利禄c政教礼法等都是束缚人c奴役人的藩篱。

    庄子为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自由境界,明确提出“坐忘”c“守道”c“心对于人的问题,《道德经》除了讲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还讨论了人自身的和谐问题,即人自身的内在和谐。

    他首先阐释了生态人的内涵。人之生态首先是:“无乐”c“至乐无乐”。“无乐”即是不为身外的利禄c名声富贵等外物所牵累的一种平常心,是一种放弃名利切顺其自然的自然之情。

    自然之情乃人之常情,无所谓快乐与不快乐,安适c恬静c自然,“无乐”才是人的自然常态。人应恬然淡泊c清静无为c顺其自然,诗意般生活在世上。提倡“见素抱朴”c“粗茶淡饭”的节俭生活方式,“知足常乐”,保持内心的安宁平静。

    提倡个人要与社会无害亦无争,从而在个人与宇宙自然的大范围内实现和谐交互。”

    元辰听完这一段之后,微微沉思了片刻,继而他接着道:“这一段的精髓,应该是‘返璞归真’,这个理论,是我之前从未听过的。

    至于‘致虚极,守静笃’,则要更加深刻了。

    但是‘至人无几,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却颇为耐人寻味。

    这三种人,应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