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09章 邵氏历史(第一更)(第3/7页)  重生香港之娱乐后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邵逸夫继续说道:“而很快的,爷爷我也长成了大人,我被父亲送到了上海美国人开办的英文学校‘青年会中学’读书。新式教育的洗礼和熏陶,同那迂腐陈旧、呆板僵化的私塾课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爷爷我的心田得到了滋润。我犹如破土的新笄,拚命吮吸知识的甘霖,眼界豁然开朗,思维也变得超前许多。很快,我便操得一口流利的英语。

    有一天,爷爷放学回来,跟你大爷爷仁杰说我想改名字,因为我的名字仁楞二字双声叠韵,不太好念。且“楞”与“棱”相同,不少人还不认识。经常有人将爷爷喊作“邵仁方”岂料,你大爷爷也有意要改名字,我们我们俩不谋而合。于是,我俩找来另外二位兄弟商议。

    我们兄弟四个整整商量了一夜,最后才决定,我大哥号醉翁,二哥号邨人,三哥号山客,我号逸夫。自此,邵逸夫这个名字正式和爷爷挂钩!”

    邵逸夫说着,眼神闪烁,似乎回忆起了当年兄弟几人无忧无虑。嬉戏欢笑的年轻岁月。

    “后来,我们兄弟几个相继成人,父亲有意让我们继承他的事业。只可惜,儿大不由父。我们这群孩子们胸存鸿锅之志,都想要展翅高飞,去实现自己五彩斑斓的梦境和理想,而不是依靠家族产业坐吃山空。我们与你曾祖父的思想背道而行,无法统一。你曾祖父眼看自己竭尽精力、耗费一生心血创立的漂染大业无人继承,忧心如焚,但也只好仰天长叹,任孩子们自由遨翔。当年我不懂我父亲那种自己的产业后继无人的心情。现在,才终于明白了”

    说着,邵逸夫有意无意地看了邵维铭一眼。

    “当时,我们兄弟四个一心一意要出去自立门户。父亲无奈答应。然而,受封建礼教桎梏的老人家,思想极保守。他虽同意孩子们自由发展,各谋前途,但他却有一个诫条,孩子们必照办,那就是从此不准再用他给我四兄弟起的仁杰、仁棣、仁枚、仁楞的本名,只允许用现在的别号,他老人家不希望我们日后失败给家里丢脸。当时我们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自此,世界上救治有邵逸夫,而没有邵仁楞了!”

    邵逸夫长叹道。

    “当时我们四兄弟得到老父的应允后,好比‘尚方宝剑’在手,自然十分高兴。大哥更是激动得喜形于色,热血的他,正磨拳擦掌地要大干一场。我大哥虽然貌不惊人大门,但是他天生脑筋灵活、绝顶聪明,对任何事情只要一看便会、一学则精。他最大的特点,也最让人敬佩的是,他具有雄辩的口才。他能滔滔不绝地即兴演讲几个小时,既不需要发言稿,更不会逻辑混乱。因此,他在学校读书期间,演讲台上总是活跃着他的身影。他能在一瞬间,不等对手反应过来,即以凌厉的语言出击,将反辩方驳得哑口无言、大败而归。每次他总是摘冠折桂,微笑地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我可以说,你大哥如果生在古代,绝对会是苏秦张仪那一类的绝顶纵横家,最不济也是一个绝顶的说客”

    邵逸夫笑道。

    “1914年,寒窗四载、苦尽甘来的大哥,以优异的成绩从上海神州大学法律系毕业了。风华正茂的他,凭着一腔热血,踌躇满志地迎接新生活。由于他品学兼优,口才出众,一时间上海滩的各大小律师楼蜂拥而至,争先恐后地拉他加盟,并以高薪厚禄作许诺。远见卓识的法租界中法振业银行,捷足先登,最终将大哥这位人见人爱、必成大器的后生网罗至自己的旗下,并委以法律顾问要职。事实证明,他们的眼光没有错,后来振业银行在几起经济纠纷案中,全靠大哥大智大勇,独当一面,将眼看着败诉的官司,反败为胜。不仅挽回了银行的损失,也打出了邵醉翁在法律界的声名,令同行们不敢小觎。

    几次小试牛刀之后,振业银行董事局极为赏识大哥的才华,为表彰他对银行的贡献,遂破格将他提为经理。

    20年代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