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二十一章 玉石琵琶精(3)(第1/3页)  天界实习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琵琶虽然不喜欢梧桐,但碍于她是主上选的,只能妥协。

    华山形成于新生代燕山期(侏罗纪至早白垩世早期),由地壳运动,顺裂缝向表层上升入侵的地幔岩浆受内外动力作用而形成,是深成侵入岩体的花岗岩浑然巨石,地质十分坚硬。

    《山海经》记载: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高五千仞,广十里,远而望之,若华然,故曰华山。

    在古代,“花”与“华”相互通用,所以,“华”代表“花”,“华山”意为“像花朵一样的山”。尤其西峰,绝崖千丈,云霞四披,其巅巨石耸峙,犹如盛开的莲花,人间又称“莲花峰”。

    而华夏世族之首、神祇圣殿之主的梦氏,便隐藏于此处。

    与韩氏宗宅风格层次变化、年代递次变迁,并且同周围现代钢筋混凝土构建筑物微妙合流的族群式建筑形式不同,也跟端木府成双喜字形、规整密集的城堡式建筑形式不同。

    寅时五更,山峰脚下腾起薄雾,顺从山体走势,冉冉袅袅,又随时间推移,气候变化,一边四散退去,一边聚中汇拢,直至陡直绝壁的地方,化成云朵,皑皑浮落,犹如圣洁的指环,圈定鲜嫩青葱的莲华峰。

    但到戌时一更,天地逐渐昏暗,万物渐近朦胧,那丛白云开始淡化,月亮升起,暖黄的光芒穿过引凤亭和鹰嘴崖之间,爬上苍松翠柏掩映下的千仞荧光石,舒缓熨帖地伏在其中镌刻的“梦都阁”三个巨大钴蓝色大篆籀(zhou)文字体上,春风骀荡,洒下朗朗清宁。

    一条绝壑千尺的黛黑色山岭西折北走,由北峰至西峰,蜿蜒起伏,又由西峰脚下至荧光石处,盘桓扶摇,如同威严穆重的北之苍龙,腾云驾雾、排山倒海而来,又雍容栖卧,安于倾心之地。

    回廊台榭、宫殿庙堂本是隐没的,此时因为月光作用,尽数被完整地展现了出来。

    一条羊肠小道游弋延伸,铺用的青石板长了一层厚厚的苔藓,整整齐齐,绒茸松软,泛着幽幽的荧光,在繁盛茂密的千年古林里显得隐隐约约的。小道依地势起伏波折,恣意随性,几阶偏生一道,几步旁落一阁,但每停一处,都会看到不一样的、纯净温润的风景。

    庙宇错落,亭阁有致,一道道阁道与回廊纵横交错,婉转沟通每一处单体院落。再往上,峰崖北侧坐着六栋重檐歇山顶宫殿,供人居住,南侧立着一对二十余丈的高颐阙,后面是九重庑殿祠堂,东侧建着一个赭色明堂辟雍,乃梦氏子孙的启蒙学堂,教授诸子哲学、华夏精髓,西侧有一组台榭式宫殿,是梦氏族人的艺学馆,教授琴诗书画、功夫绝技。

    “梦都阁”的建筑星罗棋布,斑斑点点,甚至有些无迹可寻,但深入品味,她却又无处不在。从风化的岩石,到古旧的亭台,从生长的草木,到浮游的云雾,无不笼罩着一种梦幻的绰约,让人辨不清是“梦都阁”建在莲花峰上,还是莲花峰坐在“梦都阁”里。

    《世族名录》中记载,“梦都阁”鼎盛之时,有祖孙三万,人才辈出,可目之所及的建筑,虽然豪放朴拙,数目颇多,但要容纳上万人,还是捉襟见肘,这不禁让人怀疑《世族名录》的真实性。

    不过,也有曾经进入“梦都阁”的“长嘴妇”向外传过:“梦都阁”乾坤,不在莲花峰之上,而在莲花峰之内。

    也有人传说:“华夏之‘华’,源于华山之‘华’;华夏文明,起于华山脚下,后踪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

    华夏渊源,非一言一语可说得,“梦都阁”成形,晚在战国秦汉,虽说“话”是传说,但这“帽子”,扣得着实有些大。

    可是,“空穴来风,未必无因,”谁知道呢?

    梧桐爷孙是“天蒙居”主上的访客,既不能跟“梦都阁”子孙同寝同食,同学同伴,也不能视作等闲,不闻不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