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章 天命所归(第1/2页)  春秋英雄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孙叔敖(公元前约630年公元前593年),蔿(wei)氏,名敖,字孙叔,芈姓,父亲是蔿贾。

    据传,孙叔敖捡到一条双头蛇。这在当时是不祥的征兆,类似于在镜子里看不到自己一样,很快就会死去。孙叔敖于是回去告诉自己的母亲,他母亲问他,那条蛇现在哪里?孙叔敖说,自己已经杀了它,为了防止别人看见双头蛇招来坏运,就把它埋了。

    楚国人听说了之后,都夸赞他。

    楚庄王平定斗越之乱,一番整治之后,让孙叔敖当了令尹。

    公元前605年,孙叔敖主持兴修水利,建成中国最早的大型渠系水利工程——期思雩娄灌区(期思陂),还曾主持修建芍陂(今ahs县安丰塘),在今hb江陵一带也兴修过水利。

    修水利,就能灌溉良田,就能丰收!好像好官都会修水利,如此看来,孙叔敖也算是中规中矩。

    孙叔敖处事最了不起的在于,他可以让百姓自觉的按照他想的做。

    楚庄王认为当时楚国的车子太小,遂命令全国一律改造高大的车子。孙叔敖说,若以命令行事,会招致百姓反感(适用于今),不如把都市街巷两头的门槛做高,低小的车过不去(轮子小),人们就会自觉改造高车了。

    佩服。看到这里,我觉得这就是孙叔敖做事的精髓所在,他修好了一个渠,然后水自然就跟着过来了。顺其自然,还有比这样更让百姓觉得方便的嘛!

    楚庄王又嫌原来通行的货币太小(比不上齐国),改铸大币,强令通行,人民使用不便,引起市场混乱。孙叔敖不会想以为大家用着用着就方便了,而是说,小货币更容易携带,下令恢复,市场又趋繁荣。

    楚国之前天灾频发,人心不稳。如今孙叔敖在这里,修水利,天灾不再,施行政令以便民为本,市场稳定,内患一扫而空。

    但这位孙先生可谓是全面发展,还是杰出的军事家。他选择适合于楚国的条文,立为军法,对各军的行动、任务、纪律等都制定了明确规定,运用于训练和实战。

    当然,你这么出色,君王都比不上你,自然会被忌恨。

    一位名叫狐丘丈人的隐士曾对孙叔敖说:“人有三怨,子知之乎?”

    孙叔敖问,“三怨?”

    隐士说,“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逮之。”

    孙叔敖告诉他:“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以是免于三怨,可乎?”

    孙叔敖死后,家无余财,他三次担任令尹(我也不清楚为何会罢免两次),举国称道。

    他死后,对儿子说,“君王如果给你封地,你一定要选最坏的,这样才不会有人抢,虽然不富裕,却可以长久。”

    也正是他这样的品行,才让他成为春秋有名的权臣。

    公元前601年,赵盾去世,郤缺执政。

    此时,楚国周围的偃姓诸国发动叛乱,楚军剿灭舒氏(舒氏为偃姓),并与崛起当中的吴国与越国结盟,兵不卸甲,又调兵攻打陈国。陈灵公(看谥号)很干脆的倒向楚国。

    前600年9月,晋成公再度与宋文公、卫成公、郑襄公、曹文公会盟于扈,命亲信将领荀林父率领军队南下进攻陈国。不料,晋成公会盟后就撒手人寰,荀林父南征之举只能作罢,悻悻而归。

    晋成公,晋国最后有回天之力的君主,走了,只能说天助楚国。

    楚庄王再度北上,目标直指郑国。郑襄公求救于晋国,正卿郤缺与郑军会师,迎接楚庄王的到来。楚庄王力图将郑国夺回,不想晋国方面态度如此强硬,晋、郑联军与楚军在柳棼大战一场,楚军战败。

    好不容易鼓起勇气与晋国真刀真枪的干一场,不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