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学生还是比较识时务的,子贡一样,把孔子的学说降低标准侍奉君王,别说八佾(yi)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了,你称王都行。
大浪淘沙,一大批儒家因为学艺不精而被淘汰,本想蒲公英一样四处开花散叶的,却水土不服。于是君王想,橘生淮北则为枳(zhi),看来还是我这里不适合儒家啊,慢慢的也就不待见了。
而儒家留存下来的也不是没有,比如颜回一样居于陋室的,研究学问,学的也多,但是不合时宜,只能教教学生,收几串肉干,影响力十分有限。比如段干木,孔门弟子,很有见识,却怕官,听闻魏文侯来了翻墙头跑了,让魏文侯哭笑不得。
一来二去,等子贡等人去世后,儒家影响力一落千丈,唯有发源地鲁国还算知名度较高。
曾参生于公元前505年,小孔子五十岁,算是老法师带小徒弟,也不一定是自己带,曾子的父亲就是曾点。
曾点说我的梦想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i),风乎舞雩(yu),咏而归。
连孔子都赞叹的说,我与点也。
不懂得问父亲就好,父亲也不懂再来找我。
孔子死后曾参26岁,还很年轻,可是孔子的学生们纷纷要拜他当老师,国不可一日无君,我们不可一日无师,让他继承孔子的衣钵。
倒不是这位曾参是武学奇才,扫地神僧,而是他长得像孔子,睹之如见孔子。容颜天定,不过是福是祸就难说了。
曾参自然拒绝,不过他开馆授课后,很得师兄弟们照顾,也帮他拉拉生源,宣传宣传,一来二去,曾参就成了鲁国之内儒家的number,one,而且曾参为人也不错。
他自己说,吾日三思,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夫子的教导没有温习乎?
有此三点,自然秉承着吃亏是福,十分的与人为善,何况他至孝。孔子就十分推崇孝道,儒家的要义就是,礼法、君臣、孝悌。
传闻他出去砍柴,家中来了客人拜访,可能是远道而来,曾母不好意思让人久等,又没法通知儿子,心中一急,就咬了手指一口。而后曾参回家,问母亲说,我忽然心中一痛,急忙回家,母亲没事吧。
这算是心灵感应了,如电视上所演,女子在家刺绣,忽然刺中手指,此刻在外打仗的夫君已然被困,处在弥留之际思念她罢了。
曾子也算是言传身教,鲁国之内父母都愿意让儿子去向曾参学习,鲁国上下也喜欢用曾参的弟子当官,连孔子的孙子孔伋(ji)都遵从父命向曾参学习。
曾参的小故事也蛮出名的,有一则是妻子不想带孩子出门,骗儿子说回家杀猪吃肉,回家后看见曾参磨刀霍霍,说自己不过是开个玩笑,何必当真呢?曾参说,人无信不立,于是杀猪给儿子吃。
做人这么较真,虽然迂腐,人们也愿意和他交往,得千金不如得其一诺,君王也想得到这样的臣子。
比如曾参兄死前,发现垫的席子是大夫才能垫的,自己一生没当过什么官,那里配呢,于是让人抽走。
这种人会弑君?
顶多小杖则受,大杖则走而已。
吴起当年为求文凭,便来到鲁国求学,师从曾参,按说以他的资质怎么也是名列前茅,可惜得知母亲去世,碍于誓言不肯回去,而是抓起书本继续读了起来。
可是至亲的消息,如何不触动吴起,吴起哀容不减,旁人自然要问,得知情由后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曾子的耳中。
曾子大怒,他所做的大学开篇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善”,吴起犯了儒家的大忌,如同高手传授武功,首重对方心术,心术不正之徒天资再好也不能传授上层武功,否则必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