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八章 南柯一孟(第3/5页)  春秋英雄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为祸武林。

    曾子于是叫来吴起,让他卷铺盖走人,吴起可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人倒霉起来真是没有最惨,只有更惨,虽然离去不过倒是蛮尊师重道的,穿儒服见魏文侯,以儒者自居。

    不过世人不以他为儒家人,而是兵家的代表,比如我。

    按照国家的发展逻辑,第一代牛人死完后,后面的继承人一代不如一代,除非出现个中兴之主,否则一般要完。家族也是,晋国的家族,跟随晋文公流亡的那批人,无论哪个都曾经历大祸,有的挺过来,中兴,比如赵家、魏家,有的没挺过去,如先家、智家、中行氏、荀家、士家

    孔门的影响力也是,墨家墨子、道家庄子、名家惠施、杨家杨朱纷纷兴盛,都是俊杰,收的弟子也多,影响力扩张到了鲁国。

    庄子劝谏鲁王说,如今国都很多人穿儒服,其实只是人云亦云,想要借此博取功名罢了,君王如果下令,再有穿儒服者论罪,第二天街上就不会有人穿儒服了。

    鲁王自然不会这么做,但也表明各种学说也在鲁国造成了冲击,等齐国建立稷下学宫后,各派学说盛行,鲁国自然也不例外,受到冲击很大,儒家的主流地位受到挑战。

    而这时,儒家出现了承前启后的人物,辩才无碍,撑起了岌岌可危的儒家道统,使得儒家低谷之后开始爬坡,被儒家学子推崇不已,孔子是至圣先师,那你就是亚圣公。

    电视里,文征明常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说的就是亚圣公孟子。

    孔子太祖,他就是太宗,成为儒学的主流,追溯起来,曾参被称为宗圣,孔庙里按照影响力排,那就是孔子、曾子、孟子、颜回,子贡兄、子路兄如此人才都没排进去,谁让没有弟子传承呢!

    孟子,名柯,生年不详,据我推测(为把故事编的圆一些想的),大致是在公元前380年,距离孔子之死已经一百年,他是学的孔伋一派学术,按照年龄很可能没见过孔伋,是孔伋徒弟的徒弟,简称中山靖王之后。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yi),从鲁国迁到了邹国,家中虽然没落还算丰裕。

    孟母对孟子关怀备至,为了他的教育问题三次迁家,孟子得以学习儒家经典,渐渐地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常言出名要趁早,对孟子却不是那么一回事。那时候还没有纸笔,都是刻字在竹简上,孔门的论语绝非人手一套,也只有老师才有,学生们只能靠记忆力背了。

    而且就算是论语,抄写的时候难免写错字,到底以那个版本为准,时间一长谁也闹不准了。

    宰相刘罗锅里有一段,刘墉问乾隆法律问题,乾隆说,有律法在你自己查啊。刘墉于是宣旨让太监将律法文书搬过来。太监们到了藏律法文书的地方,将积灰的书籍搬了过来。

    这些法律书籍是律法的原文,平常是不允许看的,只有当各地的律法出现差异时,才准许查阅,勘正谬误。

    论语被传抄了这么多遍,有些儒家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其中不合理或理解不了的地方进行删改,一来二去版本就不同了,都说自己是正确的,可到底谁对呢?

    当然是辩论了,双方在一起,摆资历表示我当年跟孔子如何如何,这句话就是他对我说,我能记错?

    另一个说,我和谁谁就在旁边听着,是你记错了,旁边人也表示,我作证,是你记错了。

    既然摆资历不相上下,那就谈经文的原意吧,一个说大学就是“新民”,给民众以新教化,一个说就是“亲民”,要深入群众。

    孟子学了老师的理论,有了自己的体会,于是出山去踢馆,仗着对经文的理解较深,将鲁国之内儒家的各大学馆踢了个遍。

    姑且用鲍国安三国演义里一个情节谈谈这种辩论:

    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