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
秦王为范雎报了仇,范雎自此肝脑涂地,十分感恩。
范雎是左丞相,提倡的是远交近攻,他所处理的事情,是以外交为主的。秦国在外是有自己的谍报系统的,这块区域负责人正是范雎,他也确实做的很出色。
魏国送来魏齐人头后,秦国的主攻目标便成了韩国。吸取三家分晋的教训,秦国不打算轮番占便宜,只打算欺负一个最弱的欺负到死。
秦王对公子他说,当初孟尝君组织联军攻秦,韩国是中军,出力最多,害得我割让三城,此仇我一直记在心中,正是报仇时机。
公子他昔日劝说秦王割城,也是形势使然,说我们攻打韩国,如今魏国刚刚折了威风,自然不会出头,赵国也不会下水,韩国肯定扛不住,扛不住只能求和,可以不战而得地。
于是秦国两路出击,一军临荥(xing)阳(距离郑州西15公里),一路兵出太行。
韩国的国都在新郑(今属于郑州市),而太行山则位于山西省和华北平原交界的地方,横跨河北、河南、山西。疆域的划分,通常以山脉和河流为区分,太行山真是天然疆界。
秦国在太行山外占据城池,以后就有稳固的基地用于争夺华北平原,而进攻荥阳在我看来则类似于牵制,让韩国无力派援兵到太行,除非你不要荥阳了。
韩国此时的国君是本国倒数第二位君位,韩桓惠王,谥号蛮不错的,可是依旧一筹莫展。他与公元前272年上位,那一年宣太后诱杀义渠国王,十年之后,秦国又来进攻韩国。
韩国已经吃过很多次亏了,每次合纵都是鼎力参加,从不甘心割地事秦,可是每次都是受辱罢了。
李鸿章曾说,每次跟国外打,最后都丧国辱权。于是乎在中法战争中,尽管中国占据上风,清廷依旧愿意于法国签订合约,算是见好就收,因为大家都觉得就当如此。
韩桓惠王毅然决定割地,既然决定割地,那么只好避重就轻。当时白起帅军攻下韩国的野王(地名),将韩国的上党郡与韩国割裂开来。韩王于是请纵横家的人做说客,找到应侯范雎(ju),表示我们情愿割地,上党地区十七座城割让给你如何。
范雎未必不知道韩国的用心,只是迟早有一天秦国会面对韩赵魏三家的,有了这种觉悟自然不怕,表示同意。而且攻城的话,自然有损伤,而今不用攻城了,城池也得到了,百姓也得到了,可谓一举两全,省的将来还要移民。
上党郡有十七座城,占韩国国土的四分之一,当地百姓世代居住于此自然不愿意。我们看历史,总是忽略他们的家国情怀,以大一统的观念来看待当时的历史,很多地方想当然了。我们现如今历史分为民族英雄,国家英雄,岳飞、朱元璋自然是民族英雄,而戚继光、郑成功则是国家英雄,至于项羽、韩信、白起,自然是英雄,只是论功绩不论民族,因为汉民族是在汉朝才有的概念。
上党百姓们如此自然是有原因的,首先他们世代是韩国百姓,用自己的文字、语言和货币,已经成为习惯,韩国律法相对宽松,百姓们做生意之类过得很滋润,那时候秦国百姓过得日子苦巴巴的,鬼才愿意去秦国做二等居民。
上党太守靳(jin)黈(tou,黄色,增添)表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希望韩王倾国之力将支援自己,若是自己打败了那也没的说,可谓相当有种。
可是有种的事已经做过了,甘茂攻打韩国宜阳的时候,宜阳城是韩国第二大城,粮草充足,可谓举国抗衡,可是被斩首六万,无一来援,又能如何呢?
韩宣惠王于是派遣冯亭取代靳黈,不是不爱国,而是无奈。
冯亭也不愿意归降,他算是毒士,所谓毒士便是两败俱伤,谁也讨不到好,甚至只要让你难受,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