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找准自己定位的。
可是赵括就不一样了,政治明星,而且正巧处在新老将领交接换代的节骨眼上,自然渴望做出一番成绩。而且此时父亲也去世了,赵括继承了马服君的称谓,在军中做事。
秦赵长平如此对决,战事久拖不下,秦国也是忧心如焚。秦王怎么会遗忘白起这位名将呢,招来询问制胜的策略。
白起于是说,廉颇不会出兵的,我也没法打赢,只要赵国出兵,那么我就有把握打败赵军。
范雎问,只要赵国出兵就能赢吗?
白起点点头。
范雎于是去操作了,让秦军高级将领纷纷议论,说廉颇不足为虑,怕只怕赵括,此子深谋远虑,比其父犹有过之,秦军当初的一场打败也是拜他父亲所赐。如果赵国派遣赵括领兵,秦国之内,恐怕只有白起能够抗衡了。
赵国在秦国也有谍报系统,秦军高级将领的私底下谈话应该算是最真实的评论了,很快将消息传回赵国。
年轻的赵王对廉颇很不满,听闻消息之后喜不自胜,于是招来赵括询问作战计划。
赵括作为心腹,自然了解赵王的想法。
如此赵括也没有选择了,若是选择不出战,那廉将军做的好好的,干嘛让自己领军呢?
赵括于是说,出兵能赢。
场景如何之相似:
昔日赵惠文王想出兵,奈何廉颇、乐乘都说不可,偏偏赵奢能够洞察上意,提出出兵的可行方案,战胜后一跃成为马服君。
如今,赵王也想出兵,奈何廉颇说不可,偏偏赵括能够洞察上意,提出出兵方案
不过赵括也不是信口雌黄,面对秦国二十万大军,他详细的评点了秦赵两军的优劣,论述了秦军增援的可能性,而后提出了制胜的方案,前提是,再给我二十万士兵,连同廉颇手中的二十多万士兵,近五十万的兵马给我,我能打赢。
三十年后,秦国王翦攻打楚国,说非六十万兵马不可。六十万其实也不都是职业士兵,必然有不少新征招的士卒,就算打不了仗也可以运输挖战壕,攻下城池之后进行运维管理。
按照战国3000万人口算,姑且暂且划分下人口,赵国400万,齐国600万,韩国、燕国各200万,魏国300万,楚国600万,秦国700万。
一般能够打仗的男人,所谓丁男是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赵国能够打仗的人,一半都出战。打仗,自然少不了后勤管理,五十万算是赵国的极限了,也是赵括信心所在。
此时的赵括也不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在军中历练多年,而且说出方案合理,就等赵王下决定了。
有理由相信,这不是赵括第一次决策方案,因为赵王对他表示了信任,最后将全部赌注押在了赵括身上,除了赵王,也有很多人在支持赵括,认为他能够建功立业。
而反对代表,却是赵括的母亲。
这位母亲找到了赵王,陈说自己儿子不能够领兵,说先夫在日,靠他接济的人有数十之多,把君王的赏赐分给了下属,从不过问家中的事,可是赵括在军中威严日重,军吏不敢抬头看他,君王的赏赐拿回家里,还经常关心田产,看到合心意的就买下来。父子性情迥异,赵括不能率军出征,还望君王另派人选。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赵王很能理解赵括母亲的心情,换你的儿子出去打仗,你也不愿意。可是如今赵国能够代替廉颇的,除了赵括还有何人?
赵王于是说,我已有定论,不要在劝我了。
赵括母亲无奈,只好说,君王既然不听,我也不好说什么了,只是还望君王能够记得今天的话,假如赵括兵败,不要寻我的晦气。
未言胜先听败,赵王心中不爽,不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