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八章 纸上谈兵(第4/5页)  春秋英雄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碍于情面还是同意了。

    赵国全体动员,各个郡县派兵役,层层摊派,总之要凑够二十万兵马,人不够的凑兵械粮草,不要说什么误了农耕了,就是误了农耕,国家自然会补贴的。

    于是二十万军队,总算凑齐,随着赵括到了长平。

    廉颇听说了,长叹一口气,想起了乐毅的事,于是自动交接完毕后跑到了魏国,如此不失封侯之位,要回邯郸,可就生死未卜了。

    其实这种战争也是政治仗,总让我想起庞涓对阵孙膑,并非庞涓智谋不行,魏军也强过齐军,可惜庞涓不得不出兵,孙膑料敌先机,自然处处高其一筹。

    庞涓非但不是目光短浅,而是看的太长远了。战胜者并不能享受最大的战胜红利,如果战胜却失去君王信任,那就只有出逃了,那么打胜仗还有何意?

    所以首先政治正确,根据政治需要,如何在战后得到最大收益,而后决定军事行动,考虑怎么打的问题。

    不妨为赵括设想一下,他最佳选择就是借着这次领兵,取得足够大的战果,一举取代廉颇,奠定自己在军中的地位,为了能够获胜,他也尽可能多的要了兵力。

    如今,他取代廉颇掌管全军,那么就只有一个方案——出兵。

    眼前的秦军在他眼中没有秘密了,四十万众也足以应付任何危机了,于是一声令下,赵军庞大的机器开始运转,都领了各自的任务,而后开始出击。

    出击如意料的顺利,长时间的对耗,秦军哪里已经疲惫,之前也确实在准备撤军,看见赵军来势汹汹之后,果断做了正确的决定——撤!

    双方在对峙期也没闲着,赵军在磨砺士卒,准备守城器械之类,秦军在挖战壕,修营寨,准备攻城器械,而今形势全都反过来了。

    靠着之前修好的营寨,秦军抵御住了赵军的进攻,逐步的后撤,战局的走向开始步入赵括的轨道。

    一般大型战役会进行三个阶段,最开始接触的时候,双方都在发力阶段,也都在试探期,小规模高强度的作战不断出现,也会有优劣之分,但是很难看透整个局势的发展,因为你不知道对方会出什么底牌。

    规模逐渐的扩大,双方手中大部分的牌都亮出来了,很多旁观者都已经看清最后的局势了,一般来说就是最后的结局了。

    而后是决胜阶段,相持阶段过去后,肯定有一方已经使出所有力气,也用光了底牌。

    成吉思汗打仗,率领部分兵马拒收山坡,消耗着对方的进攻,等到对方几次三番攻不下后,知道对方兵马已经疲惫,这时候挥起旗帜号召等待已久的士兵攻来,一鼓作气击败对手。

    大兵团决战,有句话就是,始终保持手上有至少一股预备队,不是说一打仗全员压进去,而是先布置一部分,经常看到电影中求援说,伤亡惨重,求轻支援,因为你不知道对方会将主攻方向放在那里,要是放错了那就完蛋了,所以等对方发力之后,判断好形势,那么休息良久的精锐就开始上了。

    所以战争结束后,总会有一支部队伤亡过半,只好回去休整,有的只是轻伤,没有损失什么,有的甚至作为预备队就没出场。

    李广、公孙贺、卫青三人率军出征,匈奴主力攻打李广,李广兵败被俘,后又逃走,而公孙贺则没遇见敌人主力,走不远心虚了就回来了,唯独卫青,正巧打到敌人薄弱地方,斩获颇多,一战封侯,就此成为汉军主帅。

    此战也可以看做是汉武帝听天由命的抉择,让上天替他挑选那位是自己的福将,最后老天选了卫青,卫青后面果然表现出色,包括霍去病,实力的背后运气成分也着实重要,倘若霍去病分到李广麾下,那估计就精彩了。

    赵括出兵的时候,已经过了相持阶段,赵军发全力,秦军果然不敌,只好撤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