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张 功成名就(第2/4页)  春秋英雄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甘罗:方今秦国之内一言九鼎的,便是文信侯,联合燕国的策略也是他提出来的。文信侯攻赵,不过是想夺取河间地,扩大自己的食邑。赵王若是肯把河间地五座城献给文信侯,我能说服文信侯送还燕太子丹,那时候赵国可以放心攻打燕国,夺回更多的城池。

    赵王点头称是,依计而行,送了五座城给文信侯。文信侯大喜,送还燕太子丹。而后赵国兴兵伐燕,攻取三十座城,又将其中的十一座送给了秦国,用来收买秦国。

    甘罗归来之后,秦王封他为上卿,可谓少年得志。不过此后,甘罗销声匿迹,生卒年不详,可能早早看破红尘了,也可能早逝。

    吕不韦的地位到了这个地步,甘罗狐假虎威就能取得如此战果,苏秦转世一般,可见吕不韦的威风。

    家仆万人,门客三千的吕不韦见惯了平原君、信陵君的威风,于是说齐有孟尝,楚有春申,赵有平原,魏有信陵,秦国是大国,怎么能够没有与他们比肩的人物!

    思前想后,吕不韦找到了超过他们的方法——著书立说。

    许多人给信陵君献兵书,信陵君于是将兵书汇集成册,编撰发行,得以扬名。诸子百家,皆有文典语录传世,这才经久不衰,声名远播。如今吕不韦权势已极,那就想着身后名了。

    可是墨子、孟子、孔子、杨朱、庄子、老子、孙子等人,都是有才学的人,一生感悟由本人和弟子们协力合作,这才写出如此经典,凭借自己的才学,恐怕还真有点棘手。

    自己做不了的,那就集思广益。吕不韦的方案是,由他出面召集天下有学之士,在秦国写下见闻或个人感悟,而后将那些文章汇总起来,命名为吕氏春秋。

    吕不韦虽然写书不太行,不过看书还知道好坏。修书这种流芳百世的美名,他还是很上心的,每一篇文章,他都阅览过,觉得好才会放入文集中,不然不是砸自己牌子嘛。

    经过数年的努力,吕氏春秋一共二十余万字,有邹衍的五行说,有战国策内的谋略,也有兵法,还有处事做人。

    千万不要小看吕不韦这个人,他做事的眼光非常之准,无论是押中异人,还是著书,他的做法都比信陵君、平原君高明的多。吕氏春秋若是吕不韦真的那么上心,内容仔细研究,那么他的学识将不下于诸子,也足以开课授徒,成一家之言了。

    反观信陵君,为人固然值得称道,他跟吕不韦一样,知道了自己要做的事,就能坚持走到最后,也确实给战国增添了精彩,春秋英雄志里,论英雄绝对有他一号。

    可论起对后世的影响,信陵君远不及吕不韦。吕氏春秋作为著作流传至今,也能让我们一睹战国的风貌人情,而信陵君只留下一些故事而已。

    以后不乏有人向吕不韦学习的,淮南王刘安收罗失散的文集,编撰成淮南子,传诸后世。司马迁和父亲合力,编成史记,成为黄帝至汉武帝这段历史中最靠谱的记载,也极有故事性,功盖君王。

    刘向汇编皇家藏书,将国策国事长书等删繁就简,按照国别、时序编排,编撰而成战国策,流传后世。

    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世说新语,详细的阐述了东汉后期魏晋南北朝的名人轶事,生动非常,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当时人物的了解,可当作正史写入历史。

    司马光资治通鉴,将历代历史按照年代重新编排,讨论国家兴衰的道理。明成祖朱棣,盛世修书,著有永乐大典,包罗万象,说唐等失传,是后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得以流传后世,否则少了秦琼、程咬金的传奇故事,也就少了分欢乐。

    四库全书禁毁的虽然多,但是还是肯定下意义吧!

    以上诸人,有的学富五车考校历史,写成新书,有的家资巨万,资助文人编写汇集古今文典,将善本孤本传给后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