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四章 华夏联邦(第2/3页)  晚清之开着战舰去穿越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郑信以尖城为复国基地,在1767年的雨季期间,制造军舰,召集泰、华壮男入伍为兵。郑信分析形势,认为要想统一全国,只有先驱逐缅军,扩大自己的声势,才能更加顺利的统一全国。

    于是雨季才过,郑信即率领士兵五千,战舰百艘,自尖城出发,是年11月间,军至湄南河河口,先收复吞武里城,然后逆流而上,直捣大城缅军扎营重地—三菩提树营;缅军不能对抗,大败而归。缅军主力丧失,再无再战之力,郑信收复大城。

    郑信虽然收复了大城,却不打算以此为都城。因为原本繁华的大城已经被缅军严重破坏,残垣断壁,市面萧条,要重新修建,谈何容易?且缅军对大城地理形势了若指掌;大城远离海口,对外通商贸易并不方便。而吞武里城面积虽小,却有威猜巴硕堡为屏障,符合当时形势,且接近海口,对外贸易,比较有利;如遇强敌入侵,不能对抗,可退回尖城。于是,郑信遂下决定定都吞武里的计划。

    郑信召集在战乱中散居各地的臣民,汇合与吞武里,共商建都大计;食粮缺乏时,向外来商船购买米粮,解决民生问题。

    郑信认为割据局势对国家不利,一旦敌军入侵,各自拥兵自重,必定不能拒敌;于是北征南讨,历时三年,终于在1770年完成国家统一大业。

    历史上,郑信完成国家统一后,先后向四周征讨,东边拥有老挝、高棉湄公河地区,窥望越南边境;西边国土远达缅甸的毛达玛、塔威马力、禾脑悉。而缅甸由于与满清这个东亚老大动武,无力他顾,只能任由郑信做大。

    不过,1772年,国内故都阿瑜陀耶城发生了声势浩大的反对郑信的斗争, 1782年郑信被迫逊位,昭披耶却克里自立为王,并迁都至湄南河东岸的曼谷,建立了曼谷王朝。同年4月6日,郑信被敌人用檀香木打死,时年48岁。

    当然,现在正是1770年,郑信刚刚统一泰国,正是志得意满之际。他首先派人向北面的满清递上国书,寻求满清的承认以成为满清的藩属国。

    谁知道,到广州才发现,满清已经失去了半边天下,现在的江南已经成为大明的天下。使者不敢决定递交国书的对象,只能向郑信报告。

    郑信与大臣们仔细考虑了一番,觉得大明方兴未艾,还与海军强国新华夏结成了联盟,自然最合适的宗主国人选。

    就向大明递交了修改后国书,宣布成为大明的藩属国。这一举动让刚成立不久的大明君臣彻底振奋起来,“看,这就是我大明兴起的标志,否则,怎能有外藩入朝?”

    不仅是泰国,就是满清先前的小弟朝鲜也在此之前递交了国书,重新成为大明的藩属。满清的乾隆此时正焦头烂额呢,自然也就放过了这个出尔反尔的撮尔小邦。

    同时,遥远的加里曼丹岛,此时被华人称为婆罗洲,也发生了变故,广东梅州人罗芳伯在1771年6月建立了兰芳大总制共和国。

    历史上,罗芳伯是1772年离开的大陆,来到婆罗洲。不过,由于大明的兴起,打击了满清在江南的统治,导致江南一片糜烂。罗芳伯不知道这样的乱世还要持续多久,在1768年9月,和百多名亲戚朋友漂洋过海,经虎门来到盛产金矿和钻石的婆罗洲。

    起初,罗芳柏以教书为生,他发现婆罗洲的华人非常贫穷,衣食不足,更有甚者流浪街头,生活十分困苦。于是,罗芳伯就着手组建了quot采金公司quot,开发金矿,为改变人们的生活而努力。金矿的开采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推进了经济发展。他不但才艺非凡,还团结侨胞,积极与当地人合作,因此罗芳伯的名字不仅在华人圈子传开了,当地的土著居民听到也会肃然起敬。

    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罗芳伯又开始处理安全问题。因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