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四十七章 比斯利格事件(第1/3页)  晚清之开着战舰去穿越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普鲁士也急于改变现在的态势,它能够想到的第一个对象自然是先前就对自己极力拉拢的新华夏。

    新华夏对于是否参战,早就在参议院吵开了锅。

    有不少保守派人士,其实主要存在于下野的国家党大部分议员,在张柏林三子、国家党副主席张逸达的率领下,提出“中立”方案,其实也就是不参与欧陆大战的提案。在他们看来,新华夏在欧洲根本没有什么利益所在,即使帮助任何一方都不能获得很大的利益,反而会损耗大量人力物力,很有可能得不偿失。

    汉人一贯保守,普通民众又短视的居多,张逸达等人的提案在国内很有市场。现在的新华夏政坛,已经是崖山人二代或者三代的天下。他们习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早已失去了祖辈披荆斩棘的勇气与决心。一如新华夏的民众,安逸富足的生活过得久了,关注身边小事,关注国内事务的兴趣远远超过国际事务。这也就难怪张逸达他们获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了。

    另一派就是林东旭为代表的执政一方,自由党了。他们看待国际事务的角度更加高远,自然明白,新华夏可以不追求全球海军的优势地位,但是,至少必须要掌握亚太乃至印度洋地区的绝对控制权,因为,新华夏最需要的工业原料,石油,就在那里。

    任何时候,只有武力才是获取利益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至于战争会失败,新华夏显然有所考虑,虽然历史上的两次大战,以德国为首的一方都已失败告终,但是两次战争,关系最终战果的,无一不是原本的局外者美利坚的参与。现在,新华夏存在于美洲西部,显然隔绝了美利坚参战的可能。否则,美利坚就要面对比自己更加强大的新华夏,显然极为不利。当然,这些都是林航遗留下的日记本记载的。

    现在的新华夏虽然人口依旧不能和英法等人口大国相比,只有九百万出头,但是经济实力极其强劲,已经不下于大英帝国本土国民生产总值,凭借的自然是领先于当前世界的工业技术。新华夏农业也早已实现了机械化,需要的农业人口远少于其余农业国,使得城市人口已经国民总数的七成,是一个标准的工业化国家。相比较自己的邻国美利坚,除了人口稍微少了三百多万,经济实力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最能体现肌肉的工业,更是差了一个数量级。新华夏已经不在担心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对自己在陆地上的利益形成实实在在的威胁。

    然而,毕竟建国时间太短,新华夏在海外利益的扩展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新华夏海军实力确实不错,可与大英帝国也能一战。但是,大英帝国几个世纪前就布局世界,建立了大量的殖民地与补给基地,从而能够让自己的海军行走于世界大洋,已经是此时事实上的全球海军。

    反观新华夏,此时最多能够保证自己在亚太地区与加勒比地区的海军力量投放,再远就有些力不从心了。然而,中东却是新华夏关键的关键利益所在。

    而英国已经控制了苏伊士运河,完全掌控了中东,与英国一战,势在必行。所以,新华夏将海战的目标定在了亚太地区,一来有大明的就近支援,二来,最后关头,可以出动华澳海军。虽然英国在澳洲东南部也有殖民地,但是由于距离的缘故,澳洲一直是英国流放犯人的场所,人口发展缓慢,到现在也不过三十几万人口,而新华夏澳洲却有二百万的人口。一旦开战,英澳的人口只会成为华澳的人质。

    两派在国会两院多次辩论,在众议院415票中,支持海外用兵提案的只有127票;在参议院内,支持用兵提案的稍好,有135票,但是也只占参议院三成五。这就导致,林东旭一派的提案胎死腹中。

    因此,普鲁士虽然提出了新华夏出兵援助的请求,在新华夏竟然激不起任何波澜。

    作为总统的林东旭万般无奈之下,想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