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十、连满人都要揭竿而起的满洲国(第3/11页)  大穿越时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虽然当时的东北遍地土匪横行,犹如美国西部片里的西部荒野一样缺乏秩序,但那片“棒打狍子瓢舀鱼”黑土地,还有丰饶的煤矿、铁矿和金矿,对祖祖辈辈都渴望着一块田产的中国人来说,还是充满了诱惑力。而这片黑土地也没有辜负中国农民的辛勤耕耘,很快就给了他们难以想象的富饶收成。

    例如,在电视剧闯关东里,就有这样的情节:主角朱开山一家在山东逃荒的时候,都已经快要饿死了,但当他们在东北落户之后的第一年,过年时就吃上了热气腾腾的白面饺子,此外还有满满一桌鸡鱼鸭肉,这些情况都是基本属实的。还有一集的内容,是朱家在东北成了地主之后,长工耍赖不干活,理由居然是“都两天没吃肉了”可见当时东北人的饮食水平不仅胜过了华北,或许比日后的韩国都要高一些。

    此外,由于东北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故而与关内延续几千年的小农经济不同,东北的粮食生产在近代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商品率,不但粮食自给不是问题,东北的商品粮还大量的输出到关内和国外,而东北大豆更是享誉世界,让迁移至此的关内百姓迅速过上了相对富裕的生活。

    接下来,东北的工商业也依托着商品化农业逐步建立了起来,虽然早期只是搞了一些磨面粉和榨油的小作坊,不如内地的洋务运动那么气魄宏大,但由于资金充裕和环境相对稳定的缘故,东北的民族工商业在民国前期发展得相当迅速。截止到“九一八”事变的前夕,东北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以钢铁、煤炭为中心的重工业体系,以及一个以粮食加工、纺织、食品工业为中心的轻工业体系,建立起了全国最大的面粉、酒精和啤酒生产基地,不仅能够与长江流域的工业城市相抗衡,甚至还对日本的商品倾销构成了严重威胁。

    从张作霖在1918年接任东北三省巡阅使之后,东北三省内部一直保持着相对和平的环境。虽然有过郭松龄叛乱、中东路事件等几次短暂的战乱,但持续时间不长,造成的破坏也不算很大。至于比较激烈的两次直奉战争,基本上都是在山海关内作战。跟战火连天的中原地区相比,东北这边已经称得上是很太平了。

    所以,在民国前期的东北地区,虽然同样有着官府的压榨,土匪的肆虐,但那些闯关东的中原移民们,还是一头扎进了这个充满了希望的新天地。他们淘金、种田、经营饭馆、搞货栈、跑马帮、开煤矿,为了过上富裕生活而不懈地努力,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发家致富,但至少混上一碗饭吃还是比较容易的。

    当时的东北三省,是全中国最富饶的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甚至略微高于同期的日本当然,在帝国主义列强的老百姓之中,日本人绝对是过得最惨的。而沈阳和哈尔滨的繁华程度,也不亚于上海和天津。

    然而,这一切欣欣向荣的景象,都随着“九一八”事变的枪声,而被彻底地改变了。

    因为,日本人也早已盯上了这片富饶而又广袤的黑土地。

    早在明治维新之前的幕末时代,日本人就把东北地区视为了侵略扩张的首要目标之一。当时的著名思想先驱吉田松阴,在阐述强国之道的时候就曾经公开说过:“为今之计开垦虾夷北海道,夺取满洲中国东北、朝鲜,吞并南方,然后挫败美国、制服欧洲,就将无往而不胜”

    然后,通过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日本成功夺得辽东半岛,并且在东北地区获得了不少经济特权。再接下来,胃口越来越大的激进派日本军国主义者,终于在石原莞尔的策划之下,于1931年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一举吞并了中国的东北三省,并且在次年宣布成立“满洲国”,实现了对这片土地的殖民统治。

    至此,东北三千万中国人的生活,就从原本的有苦有乐,一下子跌入了地狱的深渊。

    那么,这个所谓“”的“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