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百二十二章、茶楼恶斗(15)(第1/2页)  紫塞轶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随处体认天理是湛若水的心学宗旨,其中所说的天理包含道德之理,他特别指出“体认兼知行也”。在知行合一的基础上,湛若水认为道德认识应该与道德践履齐头并进,而不是非要等道德认识有进步之后再使道德践履去进步。

    湛若水在“理气合一”学说的基础上指出“真知流行,即是知行并进”,又在“体用一源”学说的基础上结合《易经》教人做君子的言论提出“主宰处是知,发用处是行。知即乾知大始,行即坤作成物”的观点。

    对于知而不行的时弊,王阳明有这样一段一针见血的话:“今人却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

    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他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又强调“圣学只是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王阳明把执行范畴中的知理解为良知,认为圣学功夫即致良知。

    可见,知行观都是受到历史发展c时代精神状况影响的。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何种知行观,都认为知行是不能分离的。

    知行合一,网上词典的翻译是“the unity 一f kn一led and acti一n”,意思是“知识和行动的统一”,这个翻译没有大问题,不过用来翻译心学的知行合一,却是值得商榷。kn一led除了有知识的意思,也有了解c理解的意思,这和心学的“知”也是有相通之处的。

    另一方面,心学的知行合一翻译成“unity 一f nscience and acti一n”——良知和行动的统一,是否准确呢?答案是否定的。即使在王阳明的学说中,知行合一的“知”也不能等同良知。知行合一的“知”,无论是《左传》c程朱理学还是心学,用现代语言来说,是一种内在的认知c内在的知识,重点在于指引人的行动,范畴是人的道德本质c人与世界的关系。内在的知识,在西方哲学中,也有信仰c道德c灵性的内涵。

    因此,知行合一,应该翻译为“the unity 一f ner kn一led and acti一n”——内在的知识和行动的统一。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c无敌于外的境界。

    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c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

    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c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c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c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c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jx数十年巨寇。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gx部族匪患。

    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

    “知行合一”到底有什么现实意义?

    年轻人的困惑。每个年轻人都有过这样的痛苦经历:刚步入社会的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