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唐朝名将张仁愿(第1/3页)  回到唐朝当首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名仁亶,唐朝大臣,名将。

    张仁愿本名仁亶,因与唐睿宗名字的发音相似,故改名仁愿。张仁愿的家乡渭南素有“三贤故里”之美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北宋名相寇准也都是渭南 人。张仁愿在少年时便才华出众,具有文韬武略。武则天当政时,累迁殿中侍御史。当时御史郭弘霸为巴结武则天,上表称武则天是弥勒佛转世。凤阁舍人张嘉福、王庆之也上表请求将武承嗣为皇太子。张仁愿也被邀请一起联名上表,结果遭到张仁愿的严辞拒绝,张仁愿也因此受到有识之士的器重。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三月,肃边道行军大总管王孝杰率军在素罗汗山(今甘肃临洮界)抗击吐蕃军,结果唐军大败。张仁愿素与王孝杰不和,此次又身为监军,便因人奏事,将失败的责任全部推给王孝杰,王孝杰因此被削官为民,张仁愿凭此擢升为侍御史。

    万岁通天二年(697年),监察御史孙承景出任清边军监军,战还后,孙承景虚报战功,称自己每战必身先士卒,亲临矢石。武则天闻讯后,对孙承景赞赏道:“御史乃能如是乎!”(《旧唐书·张仁愿列传》)遂将其擢升为右肃政台中丞,并令张仁愿为孙承景部下记功。张仁愿先向孙承景询问作战经过,孙承景本是虚报战功,支支吾吾无法回答。张仁愿知道其中必有隐情,便上书弹劾孙承景欺君犯上,虚报战功。结果武则天将孙承景被贬为崇仁令,以张代为中丞,检校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都督。

    圣历元年(698年)六月初六,武则天根据默啜前年的请求,命淮阳王武延秀等人入突厥,纳默啜之女为妃。但默啜以突厥世受唐恩,其女要嫁于李氏等为由,拘留武延秀,并发骑兵10万,进袭静难(今天津蓟县)、平狄(今山西代县)、清夷(今河北怀来县东)等军。随后默啜列举武后罪状,借口“奉唐伐周”,欲攻取河北。

    武则天闻讯,发兵三路:司属卿武重规为天兵中道大总管、右武威卫将军沙吒忠义为天兵西道前军总管、张仁愿为天兵东道总管,率军30万讨伐突厥。又以左羽林卫大将军阎敬容为天兵西道后军总管,率兵15万为后援。默啜得知唐大军出动,于九月二十六日将所掠赵、定等州男女万余人(一说**万人)全部杀死,经五回道(河北五回山)北还。所过杀掠,不计其数。沙吒忠义等将领都不敢引兵追击,唯张仁愿率所部进行截击,交战中,张仁愿的手被敌射中,血流不止。武则天闻讯,派人前去慰问,并赐药疗伤。不久,又迁张仁愿为并州(治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大都督长史,后又迁幽州刺史。

    长安二年(702年)三月,突厥军攻破石岭关(今山西阳曲北),继续攻打并州。武则天遂以雍州长史薛季昶摄右台大夫,充山东(太行山以东)防御军大使,节度沧(治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瀛(治河间,今河北河间)、幽、易(治易县,今属河北)、恒(治真定,今河北正定县)、定(治安喜,今河北定县)等州;四月,又以张仁愿负责幽、平(治今河北卢龙)、妫(治今河北怀来东南)、檀(治密云,今属北京)等州的防御,统诸州及法夷、障塞军之兵,与薛季昶互为倚角,共拒突厥。默啜见唐军有备,方引兵而归。

    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李显复辟,复国号为唐。

    神龙二年(706年)十月初九,张仁愿被调回京城,任左屯卫大将军,兼检校洛州(治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长史。当时京城粮价飞涨、盗贼横行。张仁愿到任后,采取了严厉的措施,将抓捕的盗贼全部斩杀。杀人之多,以至“积尸府门”(《新唐书·张仁愿列传》)。经过短暂而又有效的治理,京城的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一时“远近震慴,无敢犯者。”(《新唐书·张仁愿列传》)唐高宗时的洛州刺史贾敦颐也是政绩突出,所以时人都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