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九章 太空军事力量(第3/4页)  国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吨,如果按照2500元的单位投送成本计算,仅发射640颗卫星就需要800亿元,加上制造卫星的费用,总成本超过2500亿元。因为整套系统的平均工作时间仅有5年,所以平均每年需要投入500亿元。如果算上开发与研制卫星的费用,平均每年的费用在1000亿元以上。对共和国来说,这笔开销不算少。

    显然,“外层空间防御系统”仍然是防御性质的太空军事力量。

    从天兵的计划中可以看出,“能量武器拦截系统”占了大头。正是“能量武器拦截系统”的效费比更高,才会出现这一情况。比如在相同质量的情况下,虽然使用高能激光拦截器的防御卫星的制造成本是使用动能拦截弹头的防御卫星的2倍左右,但是在前者的在轨服役寿命是后者的3倍,且拦截能力是后者的2倍,按照全寿命服役成本计算,前者明显要比后者便宜得多。

    与进攻性太空军事力量相比,防御性太空军事力量的投送质量只能算是毛毛雨。

    美国在2010年之前就对进攻性太空军事力量进行了理论研究,比如在太空部署携带动能弹头的军事卫星,以动能弹头摧毁地面上的高价值战略目标。理论研究阶段,美军甚至提出由卫星投送的动能弹头可以对付一切目标的设想。问题是,理论研究结束后,美军就以“技术储备不足”为由,终止了研发计划。

    真正的原因不是技术储备不足,而是成本过于高昂。

    新的打击手段出现之后,新的防御手段就会出现。即便动能弹头的摧毁能力足以满足军事打击需求,可是在一场战争中,需要打击的高价值目标成百上千,甚至多达上万个。在全部用进攻性太空军事力量进行打击的情况下,一次性投送的弹药质量在百吨c甚至千吨以上。以2010年的投送成本计算,都需要数百亿美元。按照单位成本计算,进攻性太空军事力量的投送成本更是空中力量的数十倍,根本不划算。即便按照共和国天兵的发展规划,在2050年前后将投送成本降低到空中力量的10倍左右,进攻性太空军事力量的打击成本仍然高得离谱,距离大规模使用仍然遥遥无期。

    成本问题既限制了太空军事化,也推动了全面核裁军。

    在发展进攻性太空军事力量的技术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共和国c美国等大国都集中力量发展防御性太空军事力量,而且优先发展战略性防御力量。口木战争已经证明,当战略防御力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战略进攻力量就将成为摆设。不管是积极推进全面核裁军的共和国c还是暗中作祟的美国,都认识到了防御性太空军事力量对战略核力量的影响,也认识到战略核力量迟早会被淘汰。

    因为天基战略防御系统天生能够对付太空目标(除了少数在弹道导弹助推段c也就是主动段进行拦截的能量武器防御系统之外,大部分天基防御系统都在弹道导弹中段c也就是惯性段进行拦截),所以天基战略防御系统从问世的那一天开始,就肩负起了打击敌事卫星的任务。

    在“太空非军事化谈判”中,争论得最多的就是“军事化”的标准。

    实际上,没有任何人能够限制某些大国利用天基防御系统对付敌国的太空目标,也没有任何技术手段能对其加以限制。只要各大国坚持发展战略防御系统,那么用战略防御系统对付军事卫星就没有任何难度可言。如此一来,“太空非军事化”所能限制的,只有进攻性太空军事力量,而不是防御性太空军事力量。

    归根结底,打击敌人的军事卫星,诱惑太大了。

    早在第四次蛮巴战争期间,共和国就攻击了蛮度的军事卫星。虽然当时蛮度没有多少军事卫星,而且打击行动的影响也不是很大,但是到了口木战争期间,共和国打击口木军事卫星的行动收到了巨大成功,对战争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此开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