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一章 新战术思想(第2/4页)  国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天军的优势无与伦比。即便在战术层面上,陆军的远程炮兵也比海军舰队更有效率。问题是,不管是美国c还是共和国,都没有足够的外海军事基地。比如在大西洋上,共和国只在阿根廷与尼日利亚有几处军事基地,而且与本土的航线里程均接近2万千米,很难在战时确保其安全。同样的,在印度洋上,除了澳大利亚西部地区的几座军事基地之外,美国就只有迪戈加西亚海空军基地可以利用,而这座基地距离共和国的生命航线非常近,肯定是共和国的必争之地。

    由此可见,海军仍然有存在的必要,那就是充当兵力投送基地。

    明白这层道理,也就不难明白,共和国与美国为什么能够接受一份对海军建设做出了严厉限制的常规军控条约了。

    说直接点,在新的战术体系下,传统意义上的海军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更重要的是,《斯德哥尔摩协议》只对传统意义上的海军做了限制,却没有对未来海军做出限制。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该协议没有对战舰之外的辅助舰艇,也就是那些在未来海战中具有决定性价值的海上平台做出任何限制。

    换个角度看,共和国与美国签署了《斯德哥尔摩协议》,表明两国都接受了新思想。

    问题是,海军战术思想变革所承担的风险远远超过了陆军。从历史上看,没有一次海军战术思想变革是在没有任何实战基础上进行的。换句话说,海军变革几乎全部在战争期间进行,均有实战依据。拿最近的一次变革来说,即航母取代战列舰c舰载航空兵取代坚甲重炮,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完成的,而在此之前,就算美日英等国的海军将领都认识到航母将在下一场海战中全面取代战列舰,成为海上霸主,可3个海上强国均没有放弃战列舰,而是在首先确保主力舰队的情况下,试探性的建造航母,直到战争爆发,且航母的战斗力得到证实之后,才将重点放在了航母上。即便如此,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美日英三国都没有放弃战列舰的建造工作,而且最后一艘战列舰直到二战结束40多年之后,才从美国海军正式退役。

    由此可见,海军改革来得并不轻松。

    事实上,共和国与美国在海军改革上均未冒进,而是在确保航母战斗群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改革。

    按照《斯德哥尔摩协议》的规定,共和国可以拥有与美国同等规模的海军,即共和国与美国海军的战舰总吨位均为375万吨(最初规定为250万吨,因为美国海军的总规模已经超过了250万吨,所以在经过多次补充谈判之后,将上限提高到了375万吨)。看上去,这个标准非常高,可实际上根本算不了什么。

    以共和国海军为例,1艘“重庆”级航母的标准排水量就高达15万吨,组成航母战斗群至少需要1艘巡洋舰c3艘驱逐舰c1艘攻击潜艇c1艘快速战斗支援舰与1艘快速综合补给舰。照此计算,1支最低标准的航母战斗群的战舰总吨位将近25万吨。换句话说,共和国海军最多只能拥有15支航母战斗群。因为航母战斗群只是海军的核心力量,而不是海军的全部,一支强大的海军中,还必须包括两栖突击舰队c以及多支护航舰队,即便可以将部分护航战舰的吨位控制在1500吨以下,而且在平时不添加全套武备,以此避开约束,共和国海军也最多只能将战舰总吨位的一半用来打造航母战斗群。换句话说,共和国海军最多只能拥有7支以“重庆”级为核心的航母战斗群。受此影响,“重庆”级航母与前2级航母一样,仅仅建造了3艘。正是如此,共和国海军才保留了3艘“上海”级与3艘“北京”级航母,将航母战斗群的数量维持在9支。当然,随着3支“重庆”级航母战斗群服役,加上对“上海”级与“北京”级的现代化改进,与2041年时相比,共和国海军的战斗力提高了将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