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道鞑子皇帝身上掉下的玺印,可不就是那历代皇帝为之争夺的传国玉玺么?!文和兀自不敢确信,翻转过来看其印面阳文,乃篆体八个大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文和再无怀疑,此印正是流传千年的传国玉玺真身。在王府中时候,卫斯文曾与文和讲道过传国玉玺的来龙去脉,及传国玉玺的真身特异之处,所以方才敢断定此印是真品。
“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嗣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由此便促使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千余年,由此玺引发的历代离奇故事也多如牛毛。(本书首发,请大家前来支持!)
“传国玉玺”就材于“和氏之璧”。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献与厉王。王使玉工辨识,云为石也。王怒,以欺君罪刖卞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复献玉,玉工仍不识,复以欺君罪再刖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坐哭于荆山之下。文王遣人问询,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文王使良工剖璞,果得宝玉,因称和氏璧。
楚威王时,相国昭阳灭越有功,王以此和氏璧赐之。后来昭阳在水渊畔大宴宾客赏璧,是时有人大呼:“渊中有大鱼!”众人乃离室临渊观之,回席后和氏璧竟不翼而飞。当时疑为门人张仪所窃,于是威王拘捕张仪而严加拷问,无果。张仪受此凌辱,怀恨在心,便一气之下,离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王后元十年,拜为秦相,乃游说诸国联秦背齐,复以使节身份入楚,瓦解齐楚联盟。后拘怀王,克郢都,尽取楚汉中之地,终于得报此仇。
希望大家看得爽,后面更精彩。
;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