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此璧为赵国太监缨贤所得,旋被赵惠文王据为己有。秦昭王闻之,“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恐献璧而不得其城,左右为难。蔺相如自请奉璧至秦,献璧后,见秦王无意偿城,乃当廷力争,宁死而不辱使命,并以掷璧相要挟,终致秦王妥协,世所相传的“完璧归赵”一语就此而来。
秦王政十九年,秦破赵,得和氏璧。旋天下一统,嬴政称始皇帝。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传国玉玺乃成。据传,秦王政二十八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人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而八年后,秦始皇巡视华阴县时,有人捧壁立在平舒道边对侍卫说:“请将此物奉祖龙。”言讫不见。祖龙为秦始皇的名号,复得此印。
然后世有人以为,玺成一事有待考证,称和氏璧为一圆璧,中间有一孔眼,雕成方璧已是难能。真玺上的五龙与玉身一体,和氏璧怎能有多余的龙身材料?可见和氏璧雕成传国玺一说为附会说法。又有人称传国玺不过是从一块绝品得蓝田玉中琢磨而出,为求盛名才附到和氏璧之上罢了。此为作者一家之言,读者不必深究。(本书首发,请大家支持)
自是,传国玺随江山易主凡不下十数次,尽尝坎坷流离之痛楚。
秦子婴元年冬,沛公刘邦进军灞上,秦王子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亡。传国玺得归刘汉。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婴年幼,玉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派其弟王舜来索要,太后大怒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这就是文和看到镶金龙头之因。
及王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到传国玺,献给更始帝刘玄。更始帝刘玄三年,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汉光武帝刘秀。至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宦官段携帝出逃,玉玺失踪。至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城破时候,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吴氏,夺玺。袁术死,荆州刺史徐携玉玺至许昌,献给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此事后世小说三国演义有载,不过其中说孙坚欲怀璧逃回东吴,并未交待璧之所终,此说在民间流传甚广。
汉献帝延康元年,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也,实乃欲盖弥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晋永嘉五年,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更别出心裁,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又二十年,再传冉魏,后冉魏求乞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文和想到此节,再仔细检视玺身,果然在玺肩发现大魏受汉传国玺及右侧天命石氏的字样,不过由于地方狭小,显得小气了不少,可也又确认是真品无疑。
南朝时,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隋一统华夏,将传国玺收入隋宫。大业十四年三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今扬州),隋亡。萧后携太子元德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贞观四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