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舞春秋》刊载以来,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和爱护,我在这里表示感谢。同时也在此对书中的一些问题作一下说明。
一、首先声明,我写这本小说纯属个人的喜好。以前也曾读过不少的网络小说,有些写得相当不错,本人就是再过一百年也比不上。我基本上属于懒散而随意的人,因此小说中肯定会有不少的错误,希望各位给予指出,我将感激不尽。我之所以选择春秋来写,主要是我个人觉得那段历史的资料比较少,记载混乱,可以发挥的空间大,这完全是我个人不想迷失在史料中,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春秋是我中华民族文化的丰盛时期,各种思潮暗中涌动,这时出现另外一种思潮应该不会是惊世骇俗之举。选择东迁后不久作为故事发生的年代,我主要是出于当时虽有乱象,但尚未造成大乱的事实,易于组织故事的发展,而不陷于后世史料中,但问题同样棘手,史书上记载的人物不多,发生的事件也少,不容易写成轰轰烈烈的小说。
二、关于历史。我个人认为历史记载的东西不一定就是事实或真相。有人曾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事实是老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那学生所作的笔记就是历史。对于每个知识,每个学生所作的笔记都会不尽相同,甚至会出现不同的记录,这是因为笔记中包含了学生个人的心得和方法在内。同样,今天我们看到的历史也一样,同一时期不同的人因其受到的教育、身份背景等因素的限制,他们对同一事件的记录会不同,甚至会发生按当事人意愿书写历史的事情。有人会说,中国的史官都是比较正直、有责任感的文人,比如董狐、司马迁。也许董狐是正直的,但中国几千年又有几个董狐呢?至于司马迁的《史记》,我个人认为他有意识的选取了很多事实,但并非全部的,而且他写《史记》用的是儒家的思维去记录的。试想一下,如果司马迁所受的教育是法家的,那我们今天看到的《史记》又将是怎样的呢?
三、关于社会制度和类型。在《舞春秋》中,我会花相当的笔墨描写春秋时期的社会制度,即礼乐制度。至于社会类型,我没有打算刻意去描绘,因为我觉得这种东西实在难以把握。也许有人会说,春秋时期可以说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这并不难。但我想这些社会类型的划分是后人强加上去的,而且关于春秋时期的社会类型有很多的资料可以去解读,我不想过多的描述。至于主角以后将建立如何的社会制度也只能由当时的社会条件所决定,我尽可能这样写。
四、关于姓氏。我国历史上明确记载姓氏从周代开始,一般说来,姓表示血统,氏则表示职官、居地、职业等。同一姓可以分衍繁殖出许多氏。在战国以前,只有贵族才有姓氏,一般百姓是没有姓氏的。直到战国以后,由于氏日益增多,起到了姓的作用,姓与氏才合而为一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姓,普通百姓也都拥有了姓。到了汉魏,人人皆有姓。因此,我在写这本小说时感到要区分不同人物十分困难,甚至连秦文公我都找不到他的名,所以就干脆给他们各安了个姓名。我认为姓名嘛,不过是个代号而已,用以区分不同的人物的代号而已。
五、关于战争。战争仅仅是政治的延续,非到不得已不能靠战争解决问题。当然,在本书中,我也会有大量的战争描写,但战争的类型和战争的方式,可能与很多人心目中的战争不一样。战争的问题很复杂,首先是战争人口问题,战争是由人去完成的,可春秋时期中国有多少人呢?史料没有明确的记载,现代有些资料推测那时的人口不超过1300万人。在1300万人中,能用于作战的人口应该不会超过200万,何况当时用以战争的只能是贵族和国人,这样算战争人口少得可怜。关于战斗人员,也可从侧面了解到当时的一些情况:史料记载西周王室的军队有西六师、殷八师,西六师没有明确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