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81章 袁吧论袁文章述评(五)(第2/5页)  袁崇焕之孤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袁崇焕的确是“擅作主张”,但是把孙承宗也放到袁崇焕的对立面,却是妄顾史实了。孙承宗视察辽东后,是这样奏报天启的,“若失辽左,必不能守榆关;失觉华、宁远,必不能守辽左”。袁崇焕坚守宁远,就是坚持了孙承宗的战略思想。就算是天冷海面冻结,孙承宗的战术构想“当宁远冲,与觉华相犄角。敌窥城,令岛上卒旁出三岔,断浮桥,绕其后而横击之”还是照样可以成立的。只不过此时觉华岛少了海峡天堑而已。但是宁远大战时,觉华岛的守军却据守不动,当海面已经结冰时,明军还是停留在拥有海峡天堑的思维定势里,甚至直到八旗军来袭,守军的第一反应也是凿冰成渠据敌,终酿大祸。

    “后来若非毛帅抄袭永宁而迫使后金撤军,宁远能否守住还很成问题。”宁远能守住居然要归功给毛文龙,作者真是别出心裁啊。《明史》“四年五月,文龙遣将沿鸭绿江越长白山,侵大清国东偏,为守将击败,众尽歼。八月,遣兵从义州城西渡江,入岛中屯田,大清守将觉,潜师袭击,斩五百余级,岛中粮悉被焚。五年六月,遣兵袭耀州之官屯寨,败归。六年五月,遣兵袭鞍山驿,丧其卒千余。越数日又遣兵袭撤尔河,攻城南,为大清守将所却。七年正月,大清兵征朝鲜,并规剿文龙。三月,大清兵克义州,分兵夜捣文龙于铁山。文龙败,遁归岛中。”也不知六年正月袭永宁是在哪里记载的?毛文龙动用了多少兵员,东江后金双方胜败如何,战事具体是发生在何时?宁远大战自天启六年正月二十四日起,二十七日后金撤兵,前后满打满算仅四天。在这四天之内,远在东江的毛文龙能得到信息出兵永宁,后金还能把永宁遭袭的警报传送给六百里前线的努尔哈赤,使其“仓皇”撤兵,这是何等高效的讯息传播速度啊!尤为可疑的是,明清正史中都未记载,努尔哈赤撤军是因为毛文龙袭击永宁,作者真是考证有功啊!

    “高第因为不援救宁远而被罢免,其实是冤枉的,试想若高第来援救势必和后金在野外争锋,明军和后金野战是胜少负多,而在不适合火器发挥优势的严冬更是不利于明军,若贸然出击,连山海关都不能保万全。”天启朝给高第的罪责是两项,一是不救宁远,二是不追击败敌。这里只单说援救宁远。一年以后的宁锦大战,山海关是派出援军的,满桂部先袭击围困锦州的后金部队的后方,后又与袁崇焕的宁远主力一起在宁远城下凭坚城用大炮打退了皇太极的八旗精兵。反观宁远大战中,高第龟缩山海关不出一兵一卒,真的没有罪责吗?作者把觉华岛大败的罪过归结给坚守的袁崇焕,却为不出援兵的高第大声喊冤,这是何种逻辑?显然,以作者的逻辑,坚守台儿庄的孙连仲有罪,放弃东三省的张学良有功。

    usstedu先生的点评,击中大佬先生的要害了吧?

    再来说说前述大佬先生的议论。

    袁崇焕的步步为营以及屯田政策怎么就成了“愚蠢的败笔”?关宁防线怎么就变成了一条“马其诺防线”?锦州怎么就成了无端损耗明朝财政的“郑国渠”?按照大佬先生的这些言论,归结起来,大概有两点:一是锦州只是一个连后金也不想要的非扼要之地;二是袁崇焕步步为营及屯田政策是错误的。

    对大佬先生议论中归结出的这两个问题,《大功不抵过,过亦不损功――谈谈袁崇焕的功与过、是和非》一文也有批驳――

    先说说第一点吧:锦州真的是一个非扼要之地吗?

    到崇祯十二年为止,清(崇祯九年四月,皇太极在盛京即皇帝位,改元崇德元年,定国号清)兵四次犯明都是从长城沿线破口而入,还没有突破宁锦防线而越山海关的先例――非不想也、不为也,是不敢也、不能也。

    为什么?就是因为锦州并非无用,宁锦防线也并非大佬先生所谓的“马其诺防线”;就是因为皇太极在宁远和宁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