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81章 袁吧论袁文章述评(五)(第3/5页)  袁崇焕之孤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吃过两次大亏,他一直心有余悸担心宁锦防线难以逾越。

    且看明朝降将祖可法和张存仁等人在崇祯十三年对皇太极的建议:欲“直捣燕京,必须先攻下锦、宁,如欲不发兵而先得宁、锦,不如我兵先屯驻广宁,逼临宁、锦门户,使之耕种自废,难以图存,势必从锦州撤守,退回宁远,进而从宁远撤守,退回山海关。”(《清太宗实录》卷五十,崇德五年<明崇祯十三年>正月壬申)

    皇太极呢,立刻派兵驻义州,且耕且战,设营挖壕,把锦州团团围住――请注意:祖可法和张存仁等人向皇太极建议的“屯驻”,也就是“且耕且战”,那可是从袁崇焕那儿照搬过去的!

    再看明军之松锦之战之惨败:崇祯十三年三月,皇太极督清兵围攻锦州气势颇盛。祖大寿驻守锦州、奋力抵抗,使清兵“大半见败,大将数人亦为致毙”,甚至沈阳也人心惶惶,“行街之人,多有惶惶不乐之色”。清兵损失惨重,皇太极经过一番整顿后,加强了对锦州的攻势。由于清兵实行屯驻政策,锦州处在清兵的严密包围之中,祖大寿请求明廷增兵。但崇祯皇帝却因为担心清兵再次从蓟镇内扰、而不愿增兵援锦。

    四月间,清兵占领了锦州外围,明、清双方从此便以松山、锦州一带为战场,展开了一场大规模会战。

    七月,洪承畴率八总兵十三万大军援锦。他步步为营,以守为攻,不敢仓促冒进,从而让清兵连吃败仗。济尔哈朗督右翼八旗兵攻,结果大败,有三旗营地被明军夺去,人马死伤甚多。前线清兵连连向沈阳请求救兵,“沈(阳)中人,颇有忧色。”皇太极甚至心急如焚,“急得忧愤呕血,遂悉索沈(阳)中人丁,西赴锦州”。洪承畴借此机会,向塔山、杏山、松山、锦州加紧运送粮草。到九初,运到锦州的粮草可支持到次年三月,松山的粮草可支持到次年二月。这样就解决了与清军长期作战的粮草问题。

    九月上旬,明、清双方在黄土岭展开一场会战,杀伤略相当。

    由于清兵的“屯驻”义州,不易在短时间内将其摧垮,所以洪承畴上书崇祯皇帝,请调集宣府、密云等处明军,以便来年与清兵决战。崇祯皇帝批准了洪承畴的计划。

    崇祯十四年三月,清兵大举进攻,在锦州城外每面立八营,将锦州团团围住。洪承畴督大军从宁远往锦州进击,稳扎稳打,几次接战均有小胜;祖大寿在锦州坚守,但面对清兵的日夜围攻,形势越来越危险,便遣人催促援兵。

    五月,崇祯皇帝派张若麒去洪承畴军中督察,张若麒却指手划脚,“挟兵曹之势,收督臣之权,纵心指挥……”(《明清史料》乙编第四本,第三百九十七页)于是,洪、张二人就发生了矛盾:洪主张稳扎稳打,张“妄谓清兵一鼓可平,严促进剿”。(文秉:《烈皇小识》卷七)

    这时候要命的是崇祯皇帝却听信了张若麒,密诏洪承畴速战。洪承畴不得已,只好率兵进击,结果不仅未能解锦州之围,自己连同一万多残兵败将也被围困在松山城中。崇祯十五年二月十八日、三月八日,苦苦支撑着危局的洪承畴、祖大寿一被俘一投降,历时两年的松锦之战以明军惨败而告结束。(晁中辰:《景山游魂崇祯帝》)

    皇太极在清兵接连败北、损失惨重、甚至心急如焚、“急得忧愤呕血”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坚持拿下锦州?

    从皇太极发动松锦之战的战役目标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了。

    洪承畴增援锦州,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接连取胜的有利情况下,为什么最后却功亏一篑甚至“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一掷,竟莫能续御,而庙社以墟矣”?(《国榷》卷九十七,崇祯十四年八月)

    从松锦之战的整个进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了。

    再说说第二点:这要牵涉到当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