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章 科场查弊(第1/3页)  我欲扬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时间渐渐已到了午时,生员们都穿着又宽又大的白布直裰,在八月的酷暑骄阳下苦候,一个个热的汗流浃背、晒的头昏脑涨,疲惫不堪且萎靡不振。谁都懒得再说话,只一个劲儿地念叨着快点进场。有五六个生员已经支持不住,当场中暑昏迷,被守卫考场的军卒衙役抬出去救治,显然是要错过了今科考试了。

    也有一两百名生员是自己走的。之所以会有这么多人主动放弃三年一度的乡试,概因严州府生员点齐进场,在贡院二门内搜检之时,查出了三名夹带作弊的人。其中一个事先请人写好了几百篇文章,各种题目都有,然后用蝇头小楷写在极薄的金箔纸上,卷折成很小的纸头,有的塞在笔管里,有的藏在考篮的夹层里,显然打算到时候拿出来照抄;另一个的砚台别有玄机,底部被镂空,塞进了一本只有寸许宽,一指厚的特制书,竟是《四书五经》的缩刻本,听说每个字只有针尖那么大,也是打算到时候好偷偷查阅典籍出处。这两人的手段不可谓不高明,但与第三个比起来,则只能称是小巫见大巫――那人将事先准备好的文章用药汁写在青布衣袄被褥之上,外面薄薄地抹上了一层青泥,只要把泥擦掉,字迹就立即显现出来。

    那三名作弊之人按律被剥掉衣帽,戴枷示众,日后还要削去功名。同时,一个更加惊人的消息在生员之中流传开来:如此精妙的手段也会被发现,是因为皇上痛感科场舞弊事件层出不穷,故于今科乡试之时,派出大批锦衣卫分赴各省,专司纠察科场风纪。在那些审讯老手的面前,任你施出什么手段也逃不过他们的法眼。这一下,可把场外的生员都给震住了,那些身上不干净的人都害怕起来,立时就散掉了一两百人。

    徐渭本就心底坦荡,得知此事反而更加放心了:皇上要整肃科场风纪,还派出了锦衣卫上差亲临监察,那些考官谁敢不顾自家的官位前程,甚至身家性命来捞银子!看来刚才关于主考大人徇私舞弊,将头十名发卖的传言并不是真的,那么,兴许今次还有望争一个头名解元……

    正在想着,突然贡院门口又起了一阵骚乱,原来不知从哪里跑来一个狂士,喝得醉醺醺的,跑到贡院来捣乱,又嚷又叫,还半唱半念着一支小曲:

    “读书人,最不济,

    滥时文,烂如泥,

    国家本为求才计,

    谁知道变成了欺人技。

    三句承题,两句破题,

    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第,

    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

    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

    书案上放着高头讲章,书坊中买着新科利器,

    读得来肩耸背驮,直读到须发皆白,却不知

    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

    辜负光阴,白日昏迷,

    就教他骗得高官来做,终也是朝廷百姓的晦气!”

    此曲虽多有俚语,但立意及遣词用字倒还不俗,那帮等着进场闲极苦闷的生员起初还听得津津有味,但那位狂士一边唱念,还一边冲着他们嘻嘻地笑,羞得他们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最后,大家心头火气,一拥而上将此人逮住,交给了巡官衙役拘押起来,这才平息了这件不大不小的事件。

    终于轮到了点绍兴府的生员进场,徐渭背着铺盖,提着考篮,站到了山阴县生员的行列之中,点齐之后,才在手持高脚点名牌的差役的引导下,登上台阶,走进辕门。

    各省贡院的规制大体一制,进了辕门迎面是两座鼓楼,分立在坐北朝南的大门两旁。鼓楼后面是两座石牌坊,分别用朱漆在右边的牌坊上写着“明经取士”,在左边的牌坊上写着“为国求贤”。牌坊当中,是一座庄严肃穆的大门楼,上面悬着一块黑字横匾,工楷大书两个斗大的字“贡院”,下面并排横着三个门洞,这就是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