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章 艰难应考(第1/3页)  我欲扬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不晓得睡了多长时间,忽然听到“轰!轰!轰!”几声号炮,徐渭慌忙起身坐起,原来天色已暗,各州县生员都已点名入场,贡院便鸣炮封门,严禁出入了。

    这个时候,号栅已经关上,四下里变得静悄悄的,再也看不见生员走动,就连监考人员那威严的咳嗽声和厚底皂靴踩着青砖地面上的脚步声也暂时听不见了,整个考场上呈现出一派严肃而不安的气氛,真的象是一个马上就要展开生死搏杀的战场了!

    不过,徐渭却一点也不紧张。他使劲地擦了擦脸,头脑立刻清醒过来,又拿起一块饭团放在嘴里,一边大嚼,一边便开始动手磨墨。这已经是他第四次参加乡试,这种气氛,他可以说是相当熟悉。诚然,前三次都是铩羽而归,但那都是因为科场黑暗,埋没英才,这次既然如此严苛,想必场风也能为之一正,自不会让他这样的明珠仍藏于鱼腹之中……

    哦,这样的比喻未免太过俗套,近日研习《孙子兵法》,多有心得,那么似乎可以换一个比喻:不会让自己这样的宝剑仍复藏于匣中,而不能光寒九州涤荡宇内……

    渐渐地又有了脚步声,徐渭本能地向外张望了一下,猜到定是巡考官已经开始分发试题了。他把手中的墨条放下,坐正了身子,可是,那轻快的思绪仍在他的脑子里跃动:

    如果这一次中了的话,那么明年就该到京师大比了。虽说会试殿试也比乡试难得多,但好就好在考官的学识眼光也会高得多,相信他们更能识得我的文章!还有皇上在盯着,科场舞弊的情事大概也会少许多,就更不用担心什么了……若是会试、殿试都中了,我才不象那些迂腐书生一样,打破头的要去那劳什子的翰林院做那劳什子的储相,最好能分去九边或要害卫所做经历,参赞军机,日后能做个监军御史,手握重兵,立马塞上,横戈赋诗,这才是真男儿该有的襟抱;要不,外放州县做抚民之官也可以,哪怕是穷乡僻壤,只要自己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为官,即便不能封疆入阁,也能上不负君恩,下能安黎庶,更为一方百姓谋福祉。那么,自己调任之时治下百姓定会跪哭挽留,万民发自肺腑的滚滚热泪,可比那些迂腐书生醉心梦想的做一代名臣得以光宗耀祖、青史留名光彩得多了……

    美好的幻想是那样的令人兴奋,令人迷醉,以至于巡考官将试题发到他手上之时,徐渭都差点没有反应过来。

    不过,一接到试卷,他立刻就清醒了过来:圣人先哲曾说过“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那么,就让我从这一刻开始吧!

    试题一共二十三道,其中《四书》出三题,《五经》每经各出四题。按照规定,除了《四书》三题必须全做之外,《五经》的二十题,只须做自己报考的那一经四题即可。每题一文,合成“七艺”之数。要在不到两天的时间内做完七篇文章,既要做得好,又要工楷誊正,实在是一件极其紧张极其辛苦的差事,常常有不少生员因无法完成,或者因紧张过度而当场昏厥。

    此外,由于《四书》、《五经》的篇幅不多,字数有限,一般性地抽取其中的句子来做题目,考了几百年,就难免重复。所以,许多出题的考官都是想方设法地变花样,或在每章每节内摘取数句,或者把某一章分成几节,或者从一节之中截取一句,或者把几章几节连在一起,这样来出题目,一则能显示自家的才学不凡,二则也使应试生员无从预测,考出每个人的经学功底和能耐。不过,生员也有的是办法,那就是把平日习作的数量成倍地放大,把那几部圣贤书割裂了又割裂,拼凑了又拼凑,预先做它几十题几百题,精雕细琢,反复推敲,请方家斧正修改之后再背熟。这样,往往总有那么一两题甚至三四题能碰巧猜到。尽管平时吃些苦,但七篇文章不必一一重新谋篇布局、遣词用句、修改誊正,就省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把它用于那几篇未曾猜到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