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章 不孚圣望(第1/3页)  我欲扬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元日演武之后,朱厚不顾朝臣正在放春假,又专门召见了李春芳、曾铣和杨博,对他们说,此次演习由总参谋部事先制定演习方案,确定演习地区、参演部队编成及战役想定;由五军都督府和兵部设立演习总导演部,并将参演部队分为红、蓝两军,划定一定区域,自由机动,由两军统帅自行捕捉战机,进行对抗演习,由总导演部裁定胜负。不但如此,他还不管这几位明朝人是否能听得明白,一股脑地将自己所知道的后世军事演习有关情况都倒给了他们。

    皇上的话里夹杂着许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新鲜名词,有的听起来甚至近乎匪夷所思。万幸的是,李春芳、曾铣和杨博三人既有大才又通晓军事,领悟能力很高,仔细琢磨,集思广益,还真的明白了皇上所说的那些东西。在杨博的主持下,明军总参谋部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终于拿出了一个基本成型的演习方案:

    参演部队由禁军三个军和宣府、大同两镇守军组成,禁军各军兵力都是六万上下,共计十八万;宣府、大同两镇守军约十八万,总计参演兵力三十六万。

    兵力编成是禁军第一军俞大猷部、第二军刘鼎望部为“蓝军”,兵力十二万,由五军都督府大都督、禁军司令张茂为司令;宣府、大同两镇守军和禁军第三军刘显部为“红军”,兵力二十四万,由宣大总督贺文来为司令。

    战役想定为“蓝军”进攻大同城,“红军”以大同军凭借坚城进行积极的防御,宣府军留基本守备兵力守卫宣府,主力星夜驰援大同,禁军第三军刘显部也从京城出发,全力增援大同。

    此外,演习毕竟不同于战争,无法真的动枪动炮,胜负的裁定就成为总参谋部最为头疼之事。不过皇上颁下圣谕,让他们分析明军以往战例,根据明军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一些基本的判定原则,比如伤亡30%以上即可判定全军崩溃;绝粮断水五日以上亦可判定全军崩溃等等,不一而足。虽说给总参谋部增加了许多工作量,却解决了这个难题,更让那些年轻的参谋们,尤其是刚刚选入总参谋部任职的嘉靖二十六年新科进士王崇古、殷正茂等人对明军编成、指挥体系和总体战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再大的辛苦倒也是值得的。

    根据皇上“要给演习拟下响亮的名字,日后载诸史册,亦可为万世之法”的上谕,总参谋部将此次演习命名为“射天狼”,出之苏轼苏东坡之《江诚子。密州出猎》中的名句:“西北望,射天狼”。

    至于演习地点选择在大同,跟演习名称“射天狼”一样,用意是不言而喻的,也深契圣意。

    明朝在北部边境一字排开了九个军事重镇,称为“九边”,统兵大将都是正二品的总兵。但素来又有“四镇”之说,“四镇”即宣(府)大(同)蓟(镇)辽(东)。其中,宣府和大同负责防御来自西北的蒙古各部――当年是瓦刺,如今是鞑靼――的进攻;蓟镇和辽东则主要防御东北的兀良哈和土蛮各部,统御并监视女真三部。

    有明一代,这四大军镇是明朝北部边境最为紧要又最难防守的地方,以致明朝最为杰出的文武全才阳明先生王守仁曾说过:“大明虽大,最为紧要之地四处而已,若此四地失守,大明必亡。”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所以,一直以来,明朝在这四镇之上还设置了两大独立军区,即宣大和蓟辽,由朝廷直接管理,派驻总督节制辖区两镇总兵,统领数十万将士。宣大总督和蓟辽总督都挂正二品兵部尚书衔,是明朝国防部长(兵部尚书)以下最高级别的军事长官,历来由最富有军事经验的资深文官出任。

    嘉靖二十六年,朝廷确定了“南攻北守、东进西防”的战略方针,蓟辽总督江肃京和蓟镇总兵孔寒冰、辽东总兵欧启名等人就指挥两镇数十万兵马,在固原镇和女真各部的配合下,加紧围剿长期占据辽东、骚扰东北边境的朵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