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六章 布控西域(第1/3页)  我欲扬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对于皇上划定的什么“现役”、“预备役”年龄界限,张茂有不同意见,认为三十几岁的兵士正在壮年,不必这么早就转入“预备役”。但皇上已经提了出来,他也不好提出异议,就委婉地提出了一个问题:根据大明军制,边地守军十分之三守城,七分屯田;内地军队十分之二守城,八分屯田。原本从事屯田的兵士退役之后朝廷给授田亩、耕牛、种子等物,生计并不问题;可那些原本从事守备的兵士并不熟悉农事,退役之后,生计或有困难,不若以四十岁为限,年过四十以后再转为预备役屯田……

    张茂毕竟是个读书不多的军人,骤然提出的建议与他自己的本意大相径庭,却恰好给了朱厚引出下面话题的契机,当即抚掌称善:“不是爱兵如子的张老公帅,也想不到这样细啊!不过,也正因有些兵士一直在从事战守之责,朕才要将预备役期限定为三十五岁,将退役年限定为四十五岁,给他们留出十年时间,一是让他们逐步适应平民生活,不致因身份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无所适从;二来也是让他们逐步习学农事,退役之后能养活得起自己。即便是那些对农事了无兴趣的兵士,朕也考虑过要给他们找一个饭碗。”

    听了皇上的话,张茂这才明白自己竟是搬着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却又不好在皇上的面前改口,只得说:“请皇上明示。”

    朱厚笑道:“呵呵,那些兵士均是少小之时便从军,练就了一身杀敌的好本事,却不会干别的。加之各级军官将佐食朝廷俸禄,即便不贪不占,这么多年下来也能攒下一点家私,那些兵士却只能领到定额口粮和为数极少的军饷,朝廷的赏赐更是少之又少,其中大半还都落入了各级军官将佐的口袋,可谓半生从军,身无长物,也只有靠那身好武艺讨生活了。昨夜朕与大同市舶司的官员晤谈,他们提出朝廷派遣商队与西域诸番通商一事。通商西域上利国家下利百姓,朕也就准了他们的奏,但是,此去西域山高路远,还有蒙古一些小部落及马贼盗寇纵横其间,商队安全实在令人担心。他们提出商贾可以雇佣镖局护卫。要知道,通商西域与在我大明境内往来货殖可不同,要面对的不是啸聚山林的强盗蟊贼,而是见财起意的异族军队,即便那些纵横大漠的马贼团伙,实力也不容小视,那些镖师、趟子手怎能应付得了?而我明军兵士无论作战技能还是纪律,都比他们强上许多,朕就在想,可否让那些商贾雇佣预备役或退役兵士做护卫?一则能保护商旅安全,二则兵士可得到丰厚报酬。还有其三……”

    说到这里,朱厚看了看坐在城墙那一边的蒙古各部派来观摩演习的使者,稍微压低了声音,继续说道:“这一点朕不必细说,诸位爱卿也都能明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用我明军兵士护卫商队西行,只怕有的人还会多些顾虑,不敢轻举妄动。若是雇佣民间镖局押运,纵然有事,朝廷也不好出面帮他们讨个说法。”

    有人立刻应声道:“皇上圣明!”

    出乎意料的是,第一个颂圣之人不是严世蕃,而是一向本分事君、谨小慎微的兵部尚书曾铣,不禁让人有突兀之感。

    迎着皇上和其他大臣略带疑惑的目光,曾铣侃侃而谈:“太祖高皇帝、成祖文皇帝两位先帝就曾定下‘西控西域,南隔羌戎,北遮胡虏’之方略驾驭四方夷狄。臣蒙圣恩许以本兵之寄之前,曾总督三边军务多年,更是深知西域之于我大明至关重要。如今鞑靼俺答部窃据河套,出则可攻击宣府、大同两镇,震动京畿重地;入则可攻击延绥、宁夏、固原三镇,侵扰关中沃野,收复河套之议可谓刻不容缓。奈何江南叛乱,朝廷不得已与鞑靼议和,如今也不好违背盟约,倾师征伐。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夷狄之人是否诚心归顺天朝,实令国人堪忧。是故臣以为,皇上定策与西域诸番交好,断夷狄之右臂,不独是继承太、成两祖一以贯之的良法善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