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三章 奉旨采药(第1/2页)  我欲扬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得到皇上如此盛赞,高拱、李时珍都诚惶诚恐,难以自安,朱厚却笑道:“朕一向不拿你们当寻常的臣子看,你们也就不必再客气了。李先生,朕说了要送给你两样东西,《本草品汇精要》只是其一,还有另外一样东西。”

    说着,他又从御案上拿起了一只紫檀木盒子,递给了李时珍。

    李时珍本想说有了那套《本草品汇精要》,自己什么都不要了,但君父有赐,臣子不敢辞,慌忙接了过来。

    这个盒子比方才装书的盒子小了许多,只有巴掌大,一寸来高,李时珍打了开来,只见里面的锦缎上放着一面金牌,雕龙盘凤,一看就是代表着皇家威仪,上面镌刻着“奉旨采药”四个字。

    哪朝哪代也没有“奉旨采药”这么一说,李时珍哪里敢接这面金牌,嗫嚅着说:“皇上,此牌与朝廷规制不符,微臣愧不敢受……”

    朱厚心中颇不以为然:什么与朝廷规制不符?明朝皇帝大多荒淫无道,经常派出大批内官使臣为自己搜罗美女、春药,那些人都可以堂而皇之地打出奉旨配药的招牌。比如说,史书上曾明文记载,明朝被李自成的起义军推翻、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在煤山之后,他的堂弟福王朱由崧被留守南京的大臣拥立为帝,改元弘光,建立了南明第一个政权――弘光政权。朱由崧当国执政之时,正处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之际,弘光政权雄踞江南富庶之地,君臣上下本应励精图治,有所作为,至少也能和刚刚入关的满清划江而治,然后再徐图北上,恢复大明江山。可是这个家伙却不思进取,竭力排斥以史可法为首的东林党等贤良忠臣,将大权委任给马士英、阮大铖等佞臣宦官,自己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生活荒淫透,命身边的太监传与当事人,叫做口谕;有关朝廷国策、军机部署以及官员的升迁罢黜,或者对某一具体政务、案件的指示,都要用工楷写在特制的明黄锦缎上,由司礼监钤上宝玺宣示,官场民间通常说的圣旨就专指这一类书面上谕。书面上谕又分为明发上谕和特发上谕两种,明发上谕或在朝堂之上明宣诸臣,或交给内阁向各有司衙门公开发布,并用邸报传示天下;特发上谕则是指名发给某人,由某人向当事人宣读之时才能开启圣封,宣读旨意。不过,不论是明发上谕,还是特发上谕,历来都是工楷书于明黄锦缎之上,还从未见过镌刻在金牌之上的先例。李时珍虽一直自认是个医生,毕竟也算是大明官员,更不敢接受这面历朝历代前所未有、百官万民闻所未闻的金牌圣旨。

    见他诚惶诚恐,朱厚笑道:“你是觉得这个‘院使’有些突兀吧?你因培训宣府、大同两军医护兵有功,吏部文选司已叙功将你擢升为太医院院使,公文高肃卿已经报到了内阁,明日就能批下来,朕就先刻了上去。至于为何要把圣旨刻在金牌之上,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啊!”

    李时珍越发懵懂不解,朱厚就解释道:“比如说,你们那一大队人的衣食住行都需要有人照顾;上山采药也需要有向导;还有,收集民间单方,尤其是一些医堂药铺的不传之秘,光靠你用‘医者父母心’之类的大道理去感化说服他们,只怕也难以让有些品德不高的人心甘情愿地献出祖转秘方,还得用银子去买。这些事情,哪一件都离不开地方官府衙门的配合。朕开始想发一道圣旨,责令两京一十三省各级地方官府衙门予以配合。后来一想,你要修撰《本草纲目》也不是一天两天、三年五载就可以奏功的,时日久了,或许有些地方官员就把朕的圣旨给忘到了九霄云外,不如铸一面金牌给你,把圣旨也镌刻其上。沿途入住馆驿、调用民夫轿马,包括从藩司中调用银子,只要你亮出这道金牌,看谁还敢抗旨不遵!还是刚才说过的那一句话,《本草纲目》若是能早一天问世,不知能多救多少人的性命,我大明朝上至朕这个天子,下到两京一十三省各级衙门职官司员,都应全力配合,要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