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八章 强项门生(第1/3页)  我欲扬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松江府衙的后堂,一位身穿绯红色三品文官官服的人向对面那位身穿紫色四品文官官服的人说:“崇君,我现放着应天一府诸多政务不去料理,已经守在你松江整整三天了,该说的不该说的,也全都说给了你。为何如此,还不是因你当年是我取中的举人?有这层情分在,我既不想拿巡抚的威势来压你;更不愿你一误再误。到底干不干,你总得给我句话吧?”

    听到这声“崇君”,就知道对面那位身穿紫色四品文官官服的人,正是嘉靖二十年会试状元、刚刚就任松江知府的赵鼎。而说话的那人,正是应天巡抚刘清渠。

    面对身为一省巡抚、还是当年应天乡试取中自己的房师刘清渠,赵鼎却是双眼微闭,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淡淡地回答道:“干不干,学生在给朝廷上的奏疏中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如今圣裁未下,学生难改初衷,请恩师恕罪。”

    “你――”刘清渠被他的话噎住了,过了半晌才说:“崇君啊,你让为师说你什么才好?你本有经天纬地之才,但从嘉靖二十三年妄议新政而始,这些年里,你遭受的蹉跌还算少吗?怎么还是不能改一改你自负才略、傲物凌人的脾气?我早就跟你说过了,你从翰林院外放松江是御笔钦点,皇上这是惜你有才,给你个施展的机会,干好了改稻为桑这件差事,你的政绩就能简在帝心,加上你在官场士林的声望,日后成就不可限量,别说是一任封疆,入阁拜相都不在话下。可你倒好,却给皇上上呈了那么一道疏……”

    赵鼎还是那一副强项的样子,硬邦邦地说:“请恩师恕学生直言,恩师当年点学生中举,曾教诲学生曰‘读书做官,无非是为了两端,一是效忠朝廷,二是为民做主。’恩师敦敦诲教,学生无时敢忘。是以学生辱蒙圣恩,开府松江,原本也不是想着要封疆入阁,只是为了上不误君父,下不误黎庶。”

    嘉靖二十四年朝廷平定江南之乱之后,刘清渠因耿忠刚介、不肯附逆为乱而被擢升为应天府布政使,去年才被夏言举荐升任巡抚,此前曾任过多年学官,养成了一副好脾气,加之人常说,只有状元门生,没有状元师傅,能点中一个状元为门生,他也十分得意,因而一直对赵鼎高看几分,对他这样顶撞自己纵然心中不喜,却也不动怒,仍耐着性子说:“‘为民做主、不误黎庶’这样的话暂且不论,你这么做能否算是‘效忠朝廷、不误君父’却要仔细思量。在江南推行改稻为桑,是皇上亲自拟定的国策,总体方略也是内阁集议、朝廷明发上谕允行的。你如今提出暂缓施行,置君父圣望、朝廷威仪于何地?皇上将你的那份奏疏发内阁集议,不过是因你提出治河安民为重,任谁都不能公然回驳。否则的话,处分的旨意早就下来了。”

    “学生只知实心用事,不敢妄测圣意。但恩师所谓学生的那道奏疏‘置君父圣望、朝廷威仪于何地’,学生万难苟同。”赵鼎说:“古云:圣人无恒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如今我大明圣君在位,贤臣满朝,学生这才敢上疏朝廷,为民请命,并无有损君父圣望、朝廷威仪之虞。”

    赵鼎的话十分无理,可偏偏字字句句都扣住正论至理,刘清渠又被噎住了,不得不婉转地说:“君父及各位朝廷辅弼重臣,尤其是夏阁老,确都堪称圣贤,爱民如子,这自然是没有错的。可你行事却过于孟浪,你到任松江才几天?吴凇江发端午汛,前任已经被停职待参,多少百姓遭灾,多少百姓没了生计,跟你有什么关系?你为何要给朝廷上那道疏?还有,上疏论争这么大的事情,事先也不跟夏阁老和我打个招呼,又没有让我们看过,奏疏拜发之后才将副本送给我们,这难道就是你的事师之道?夏阁老和我都是桃李满天下的人,也没有见过你这样的门生!我就不说了,夏阁老却十分生气,这才命我来和你谈。听为师一句劝,立刻以改兼赈,推行国策,无论朝廷那边,还是夏阁老那边,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