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三章 民怨沸反(第1/3页)  我欲扬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触目惊心啊王先生!”赵鼎因疲惫而略显沙哑的声音掩饰不住内心的激愤:“只放告一天,就有小田主、小作坊主、小商贩和贫寒百姓共计七百三十二人前来鸣冤告状,大多是诉讼大户侵夺田产、放高利贷、强占民产,亦不乏强夺民女、唆使刁奴殴辱百姓之不法恶事。其中涉及徐家的竟多达五百五十三件,占了七成以上。”

    朱厚淡淡地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本是意料中事。实话告诉你吧,李玄那个奴才说过,松江棉纺业徐家不干,就无人敢承接。我早就料定会有此结果。若非如此,我今日便不会让你开衙放告,更不敢亲赴徐府去会那位员外了。”

    赵鼎愧疚地说:“此前微臣只专注于赈灾诸事,未曾想到民怨竟然如此之大,臣之误国误民,已不可以昏聩名之……”

    朱厚摆摆手:“你接任知府时日尚短,一上任就遇到了赈灾这么大的事情,一时顾及不到也情有可原。再者,你虽说顾不上审案,但你到任之后,从不接受那些豪绅大户的私谒,也并未屈服于豪强之势大,纵容甚至参与他们贱买灾民田地一事,还能毁家纾难救助灾民,松江百姓相信你是一位能为民作主的好官,这才敢鸣冤告状。请罪的话就不必再说了。我问你,所有的词讼都一一记录在案了吗?”

    赵鼎说:“回王先生的话,微臣已遵王先生的吩咐,口告者登口告印簿,状告者登状告印簿,均记录在案。并责成推官王用汲整理归置,清单晚些时候就可以奏陈王先生。”

    朱厚叫道:“太岳。”

    心中已是纷乱如麻的张居正慌忙收敛了心思,应道:“微臣在。”

    “你做过县令,熟悉词讼之事,去帮着王润莲一起整理归置那些印簿。此举上系改稻为桑之国策能否顺利推行,下关松江十万灾民的生计,今日我就要看到清单。”

    “是。”

    张居正匆匆而去之后,朱厚转头对高拱说:“肃卿刚才似乎有话要说?”

    一直皱眉苦思的高拱忙起身应道:“请王先生恕微臣放肆敢言。松江知府衙门只放告一天,就接状七百余件,未免有些太不寻常。微臣虽从未任职江南,亦未做过牧民之官,但也素闻江南民风刁伪,时常有无行文人、无良刁民趁机兴风作浪,捏造事实,诬告伪讼以谋夺乡绅家产田地之情事……”

    高拱的话还没有说完,朱厚就大笑起来:“哈哈哈,我知道你高肃卿是婉转地提醒我,事涉徐阁老家人,不可不慎。但你一个北方人,当着崇君这个江南人大谈什么江南民风刁伪,难道就不怕崇君兄心生怨恨?”

    高拱坦然说道:“微臣但知以正道事君,但有所想,不敢藏私。赵知府乃坦荡君子,当不会以此罪我。”

    朱厚笑道:“明着夸崇君是坦荡君子,其实是在自夸你高肃卿光明磊落。你不妨想一想,刁民告伪状者或许有之,总不成七百三十二起都是伪状吧?你可知道,那个海瑞当年做昆山县令之时,每逢放告之日,接到百姓讼状少则百余件,多则数百?昆山一县尚且如此,遑论松江一府七县。”

    高拱叹道:“回王先生,微臣正是对海刚峰任昆山正堂时的情状略知一二,才不得不斗胆劝谏君父,并藉此提醒赵知府。”

    “哦?”朱厚来了兴趣:“那你就说说,海瑞治理昆山,受理小民词讼控诉,是对还是不对?”

    高拱毫不犹豫地说:“受理治下百姓词讼,这是各州县抚民之官的一大要务,海刚峰这么做自然是对的。但断案应该秉公持正,以国朝律法为绳墨准则,不可稍有偏私。而臣在泉州之时,就曾听人传言海刚峰坐堂审案,全凭意气用事,向来不循法度,只问原告被告贫富,官司到他的手上,不问是非曲直青红皂白,总是有钱人败诉吃亏,有不少士绅财主被刁奴恶仆诬告而夺去了家产。催交赋税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