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五章 作茧自缚(第1/3页)  我欲扬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诚如那位乡绅说的那样,最初提出“以改兼赈,两难自解”方略的,正是齐汉生本人。

    自从高中皇榜、荣膺禄位之后,除了因附和同年状元赵鼎上疏非议新政,被罢官撤职的那两年之外,齐汉生一直在翰林院这样的清望衙门储才养望,从未在地方任职,也不熟悉地方政务,皇上却一步将自己拔擢为四品知府,还放在号称天下膏腴之地的苏州,更动用了超出朝廷规制的仪仗风风光光地送自己南下赴任。天恩如此浩荡,不用说是对自己大力推行朝廷改稻为桑的国策寄予了厚望,而干好了这件当今朝野内外瞩目的大事,便能简在帝心,日后封疆入阁,前程不可限量。

    翰林院的清苦毕竟难挨,尽管朝廷大幅提高了官员的薪俸,但主要集中在养廉银,个别要害职位一年的养廉银能达到俸禄的四倍至五倍,比如说苏州知府的养廉银就足足有五百两银子之多。而象齐汉生这样在翰林院、国子监等没有实权的清望衙门任职的官员就吃了很大的亏,只能拿到被皇上称之为“津补贴”的一百二十两银子,再加上勉强能折到一百两银子的官俸禄米,再无其他进项。京城米珠薪桂,居大不易,自己好歹也是个五品官,家中竟然徒穷四壁,那么点俸禄和津补贴除了奉养老母和妻子,还要雇用丫环仆役、长随轿夫支撑门面,一年到头日子过得仍是紧巴巴的。此外,翰林院里读书修史储才养望,本就是为了施展,水里火里挣出来就不枉此生。两榜进士追求的,不就是驷马风尘、经营八表的快意人生吗?更遑论自己还是一甲及第、名动天下的探花郎!又怎能不借着皇上给自己的这个施展抱负的机会,将平生所学的孟子王者师学用以治国平天下,上不愧对浩荡天恩、圣心厚望,下不辜负七尺昂藏、一身学识!

    怀着这样踌躇满志的心态慷慨赴任,谁曾想,人还未到苏州,齐汉生就得知白卯河发了端午汛,治下吴江等几个县遭了灾,十几万灾民绝收,生计无着的消息。虽说这是天灾,他这个尚未到任的知府并无半点责任,但仍令他不免有些沮丧――甫经大灾,势必要以赈灾救民为重,推行改稻为桑国策的事情就只好往后放一放了,少则三年,多则五年,大概是休想做出令皇上满意、令朝野瞩目的政绩了……

    到底是才情冠绝一时的探花郎,一路苦思冥想,终于让齐汉生在看似难解的困局之中找到了一条破解之策――苏州殷实富户很多,若是能动员他们拿出钱粮来买灾民的田,灾情解了,然后再责成那些买了田的大户改种桑棉,完成朝廷改稻为桑的国策,岂不是既能顺利推行国策,又能赈济灾民,国计民生兼而两全,于情于理于势,都可谓是两全其美!

    到了苏州,顾不上洗去满脸的风尘,齐汉生便亲自逐一去苏州各位有名望的乡宦士绅家中拜访,敦请他们到府中议事,动员他们支持自己想出的“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方略,为朝廷和百姓尽一份心力。那些乡宦士绅道是很给他这个新任的知府大人面子,纷纷响应他的号召,主动申报自己能拿出的钱粮和愿意购买的田亩数。初步估算,别说是眼下这场五十年不遇的水患,就算是明年再发一场百年不遇的水患,苏州不必朝廷拿出一粒粮来赈济灾民,就能帮助十几万灾民渡过大荒之年。

    有了这些乡宦士绅们的鼎力支持,齐汉生对于自己的方略更有信心了,遂以苏州知府衙门的名义行文呈报应天巡抚衙门,正式提出了“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方略。怕在公文里说不清楚,他还给坐镇南京主持赈灾诸事的恩师夏言和应天巡抚刘清渠写了信,详细解释了自己的想法。夏言和刘清渠很快就给他回信,不吝言辞地赞许他忠勤王事,有经略天下之才;答应领衔上奏朝廷,应天巡抚衙门对他的方略毫不保留地给予了全力支持,并完全按照他的思路,拟定了议案,下发受灾的各州县施行。

    可是,就在齐汉生拿着省里的议案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