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一章 釜底抽薪(第1/3页)  我欲扬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如此棘手的事情迎刃而解,朱厚大为高兴,对张居正说:“太岳,你就按照今日所议,草拟一份给戚继光的手札,着令他们速速整军南下,并加强南路巡防;再把创办兴业银行的章程仔细推敲斟酌一番,尽快交给严阁老和马阁老拟票允行。”

    代君父草拟手札,是御前办公厅秘书的一大职责;但是,创办兴业银行一事,从苏州开始,皇上就与他们反复商议,拟定的章程更是逐字逐句反复推敲斟酌,哪里还需要再多此一举?而且,这件事情皇上早就说过交给高拱去做,为何要让自己越俎代庖?张居正心机一动就明白过来:这是皇上要打发自己出去,下面要商议的事情不宜自己与闻。皇上对自己一向信重有加,为何今日要这般提防,不用说,一定还是恩师徐阁老之事!即便皇上不说,他也要找个借口回避。因此,他立刻应诺,悄然退出了龙舟。

    果然,张居正走后,朱厚就开宗明义地说道:“还有一件事,诸位大概也都知道了,松江豪强兼并之事涉及徐阶的家人,前些日子朕清修期间,他上呈了请罪疏。朕考虑到他本人宦游多年,与家人音书两疏,或许并不知道家人有欺官虐民之不法情事,为了保全他的颜面,便将他的请罪疏留中不发。谁曾想,他竟连上奏疏,恳请辞官归乡,倒叫朕不知如何是好了。你们说说,朕该如何处置?”

    不但是他这个冒牌皇上不知如何是好,就连夏言和严嵩两位久历宦海风浪的老臣,一时也不知该怎么办了。

    通常情况下,朝廷大臣受到弹劾,都要上奏疏请辞回避,以示自己坦荡无私,期待朝廷和君父秉公决断。这么做还有一层用意,便是以退为进,逼迫君父即刻处置此事,还自己一个清白。如果弹劾没有实据,或者纵然确实有罪,朝廷却离不开他,君父便要下旨慰留,甚至还要从重处分上疏弹劾之人给他出气。因此,上疏请辞也能试探君父圣眷的荣衰,也好确定下一步的应对之策。这些都是官场人尽皆知的秘密,却不合人臣事君之正道,不足以为外人道也。

    但是,徐阶的情形却又有所不同。家人所犯下的罪行并未涉及他,但要说跟他毫无关系,却也难以证明,皇上将他的请罪疏留中不发,自然也不全是为了保全他的颜面,还有静观其变,等待进一步调查之后再做处分的用意。他这么一而再,再而三的上疏请辞,就显得有些不妥,容易给人一种胁迫君父的感觉。

    不过,无论是夏言,还是严嵩,都有一大批亲信耳目在京城,据他们传来的消息所说,徐阶这么做,或许也有不得已的苦衷――苏州知府衙门将许问达的儿子许子韶缉拿下狱之后,许问达没有脸面再位列朝堂,便上疏请辞。皇上批准了他的辞呈,并明确要求他暂留京师,不许回到原籍,用意不用说是要防止他利用曾经当过二品尚书、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的影响力,干扰苏州知府衙门审理许子韶虐杀百姓、**害命的恶性案件。而许问达虽说杜门谢客,暗地里却没有停止反击,指使亲信在京城里大肆活动,不但收买了几个言官御史上疏弹劾赵鼎、齐汉生苛政扰民、凌虐士绅;还在私底下串通一大批江南籍官员准备联名上疏,以期在朝中营造出群情汹汹的气氛,让君父有投鼠忌器之虞,或许会对江南官绅网开一面。这么做当然要冒偌大的风险,徐阶身处风暴漩涡之中,以他谨慎小心的性情,也只有请辞归乡,方能避免被皇上误以为是他在挑头闹事……

    此外,皇上打发走了跟徐阶有师生之谊的张居正,不外乎是要让他们畅所欲言,不必顾虑被徐阶知悉。但是,对于夏言和严嵩两人来说,眼下固然是扳倒徐阶,铲除非秦非楚、妄图在朝中左右逢源的第三派势力的大好时机。不过,这么一来,夏党严党便没有了缓冲余地,惟有拼死一战。从这些年皇上对他们不偏不倚,总是择其善者而从之的态度来看,究竟偏向于哪一边还真是不好说,两派党争的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