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五章 偶遇奇人(第1/3页)  我欲扬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其实,张居正这么想,倒真是冤枉了朱厚熜和高拱君臣二人——高拱天生率性自然,真实不假,将他视为后生晚辈或许有之,但哪里会逮着机会便在君父面前含沙射影地暗讽于他?至于朱厚熜,且不说他如何器重历史上被誉为“千古宰相之杰”的张居正,即便当年张居正和何心隐、初幼嘉煽动应试举子罢考、投靠伪明政权,也被他认为是年轻人不懂事,“几个娃娃胡闹台”而已,又怎么会到现在还记在心上?

    以张居正的人品,当然不能称之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但机心之深重,不愧是得了他的恩师徐阶的真传……

    朱厚熜却不知道,自己和高拱君臣二人在无意之中揭了张居正的短,伤害了他的感情。笑过之后,眼见已经到了三山街口,果然一家挨着一家不是书坊就是买文房四宝或折扇等物的店铺,有不少头戴方巾、身穿儒生袍服的人出没其间。他兴致勃勃地对高拱和张居正两人说:“听太岳说这里的书坊藏有不少善本书。你们两位都是博览群书之人,《永乐大典》大概都读遍了。这样吧,我们也不漫无目的地闲逛,给你们两人一个任务:找书。谁若是能找到《永乐大典》未曾收录的书籍,我重重赏他!”

    高拱和张居正立刻苦了脸——当年,在明初第一大才子解缙的主持下,三千多位饱学儒生参与编校、缮写和辑录,历时数年才编完一部《永乐大典》,辑录了自先秦至明初书籍七八千种,天文地理,人事名物,无所不包,正文22877卷,凡例、目录60卷,装订成书有1095册,计3.7亿字之多。漫说他们这样的年轻人,即便是朝中那些须发皆白的名宿大儒,谁又敢声称自己已读完这部《永乐大典》?皇上还要他们在这样的市井书坊里找寻《永乐大典》所没有收录的书,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见他们都是一副愁眉苦脸的表情,朱厚熜笑道:“怎么?是不是担心我给不出赏钱?这样吧,按照翻译西学著作的成例,谁能找到《永乐大典》未曾收录的书籍,,我赏他与那本书重量相等的黄金。这样的赏格够优厚了吧?”

    原来,早在嘉靖二十四年废弛海禁之时,朱厚熜便颁布了一道令几乎所有的臣民百姓都大惑不解且颇有怨言的诏命:无论是否大明子民,谁能从西番诸国带来农务、算学、格致、医术等百工技艺之书典,并翻译成汉文,一律从重赏赐;确系胜于大明本国者,赏赐与书等重之黄金——据朱厚熜在另一个时空看的闲书上所载,这是某位阿拉伯帝国皇帝曾经用过的法子,那位皇帝还专门建了一座宫殿专门收藏外国书籍,取名就叫“智慧宫”。阿拉伯人名字冗长且拗口,究竟是谁,他已经忘记了;但是,如此尊重知识,却让他不禁叹为观止。于是,趁着废弛海禁,他就把这样的作法操练了出来。虽说没有建立智慧宫,却在翰林院和国子监,以及后来设立的京师大学堂,都开设了同文馆,专门培养翻译人才、研究外国科技。跟开出那样令人匪夷所思的赏格一样,这样的举措还是招致了朝野内外颇多非议。但他向来说一不二,也没有人敢拿这样的小事来批龙鳞。

    高拱赔笑道:“王先生莫要难为我们了。成祖文皇帝所修之《永乐大典》浩如烟海,自有书契以来,凡经史子集百家之书无所不包。漫说是我们,即便是不世出之天纵奇才,穷其一生,也未必就能读完。更遑论找到《永乐大典》还未辑录的书籍……”

    朱厚熜不以为然地摇摇头:“肃卿这么说,怕是言过其实了吧!”

    他目光炯炯地看着眼前这两位他一直悉心培养的宰辅之才,语重心长地说:“所谓《永乐大典》‘凡经史子集百家之书无所不包’,必须有个定语,那便是我中国的书籍。而外国,比如西番诸国,还有佛朗机等远外之国,他们的书籍就未曾包括进去嘛!难道那些外国的书籍就没有一点可取之处了?或者更准确地说,难道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