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5章:国共合作(一)(第3/7页)  新中华之抗日铁军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不能要了(沉入日本海)。叶挺给王德林部送去了20根金条作为“活动费”,保证小分队(景洋、辛欣)安全到达边境,但王德林并不清楚两人的使命(黎天才下达给王德林的命令是保护二人与边境外的苏联情报机关取得联系),但他也接到命令,无论成功与否,要将小分队和带路的向导杀人灭口(包括毫不知情的机组人员)!加上飞机坠毁,器材掩埋,一切都“人间蒸发”,无影无踪。就算王德林部被日军打垮、活捉,他们也是打死不知道计划的全貌,也根本不知道火箭筒这一绝密武器。

    知道整个计划全貌的仅3人:叶挺、蔡廷锴、梁华盛。连黎天才也被蒙在鼓里。

    图们江和张鼓峰的冲突发生后,叶挺立即给广东的蔡廷锴发去了绝密电报,只有两个英文单词:insectsawaken。

    翻译成中文,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

    虽然苏联和日本之间的大规模军事冲突如愿发生,但无论叶挺还是蒋先云都保持了冷静的头脑。世界大国之间不到万不得已,是很难爆发全面战争的,特别是在双方都各有顾忌的情况下(苏联是忌惮纳粹德国,日本则是要灭亡中国)。历史上的1939年,苏联和日本在蒙古边境的诺门坎发生大规模交战,双方总计出动10多万大军、数百辆坦克、上千架飞机,血战了几个月,最终还是签订了停战协定。眼下张鼓峰的冲突远不能与之相比,虽然蒋先云通过中央特科向共产国际转交了货真价实的日本秘密文件,但也未必能将苏联拖下水。毕竟,斯大林对中国将日本“祸水北引”的企图是十分警惕的,一个不小心后果不堪设想。

    将苏联拖下水的办法不是没有,那就是日军要把苏联红军打得落花流水,助长日本“北进派”的气焰,也使苏联惊恐不安。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是没有可能的。与当时世界第一的陆军大国苏联相比,日本陆军是一支已经落后的二流军队,无论炮兵、装甲兵和自动武器都远不是苏军对手。特别是作为陆军突击力量的坦克部队,苏联红军早在30年代初就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坦克军,在远东也部署有坦克旅;而日本陆军的坦克部队一般只是中队规模使用(对付中国军队倒是很有威力),坦克质量也远不如苏军。无论是现在的张鼓峰,还是历史上1939年的诺门坎,日军都惨败于苏军装甲坦克部队之手,无数日本兵成为坦克履带下的肉泥。至于空军,日本也占不到便宜。要使日军战胜苏联红军,也不是不可以做到,比如通过“汉奸”把火箭筒技术出卖给日本(日军对单兵武器倒是非常重视)就可一举抵消苏军坦克的优势。但问题是,日军拥有这一威力巨大的武器后,也可用来屠杀中国军民,也给中国军队消灭日军带来巨大困难(想想那拼死战斗到最后一人的“武士道”精神吧!)。蒋先云与叶挺反复商量,觉得他们毕竟拥有21世纪的思维,对付日本是绰绰有余,而且,抗日战争,主要还得靠中国人自己来打,不必过于依靠大国,以免战时、战后受制太多。对苏联,只要能促成国共合作,以及中苏两国政府的合作,就达到目的了。

    所以蒋先云采取了十分实际的策略。他在给共产国际的电报中提到,日军在张鼓峰的军事行动,很可能只是军中少数强硬派挑起的局部冲突。但日本人在战场上常有些违反常规的战法,比如中国的“九一八”事变,日军兵力并不多,可仗却越打越大,所以不可不防。当务之急,是促成中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条王明和康生早已提出),“武装保卫苏联”,将日本拖住。

    巧妙的提示,使多疑的斯大林安下了心,对蒋先云也更加信任。

    在远东紧张局势巨大的压力下,斯大林终于向共产国际发出了至关重要的指示。

    1933年4月25日,共产国际七大在莫斯科召开,通过了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