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 王在晋的烦恼(第1/3页)  挽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在山海关的城楼上,兵部尚书王在晋默然不语的望着北面关外的方向。他来这里已经将近半个月了。来的时候年号还是天启,但是现在已经是崇祯元年了,离崇祯年第一个元宵节也只有五天而已。

    他脚下的这座雄关,由关城c罗城c翼城c哨城构成七城连环。这些城池组成了主体两翼,左辅右弼,二城为哨,一线逶迤的格局,沿线建有十处关隘。

    这是万历年间名将戚继光所建议督修的雄关,如果没有当初这位老将军重新修缮了长城,王在晋想着大约大明就真要考虑迁都了。

    半个月前,他陪同杨镐一起抵达山海关。隔天钦差杨镐c总兵满桂c锦衣百户孙云鹤c张体乾便带着车队,继续向着宁远城而去了。

    王在晋则留在山海关主持,蓟州镇及山海关军队的整编事宜。蓟镇总兵官朱国彦c山海关总兵赵率教c山海关监军太监纪用等官员,对于王在晋带来的皇帝旨意表示服从。

    蓟州镇有兵十万余,镇守永平c蓟州c密云c昌平,辖马松c大石c曹墙十二路。所辖长城东起山海关,西抵居庸关的灰岭口,长一千二百馀里,总兵府设置在河北遵化东面的三屯营。

    要防守如此广阔的地方,十万人马处处分散之后,就变得非常稀薄了。

    王在晋以平谷县洪山口关为分割线,东面到山海关,镇守永平c蓟州的中协三路c东协四路,共计七路划为一个总兵区。

    洪山口关以西,镇守密云c昌平c平谷c顺义等地划为一个总兵区,总兵府设置在顺义城内。

    蓟镇总兵官朱国彦被迁到顺义,而原山海关总兵赵率教接收三屯营的总兵府。

    朱国彦划走了4万名额的兵丁,而赵率教得到了剩下的6万名额兵丁。

    山海关名义上有守军1万5千人,实额是8千余人,但是真正可以作战的军队不会超过4千人。

    蓟镇兵的状况也差不多,号称有10万,但是实额大约是6万,而真正能作战的军人不会超过2万。

    朱国彦是那种传统的世袭出身的武官,他对于如何收拢军心,操练军伍一无所知。至于克扣军饷什么的,也是按照此时的军中旧规,既不多取也不少收。

    至于克扣下来的钱粮,他也不用来蓄养家丁,而是收购古董字画赏玩。正因为他有这点雅癖,所以近在咫尺的遵化城内的文官们倒是对他印象不错。

    一句话他是一个没有什么治军才能,但也是没有什么野心的庸人。王在晋到了山海关,召见他和赵率教两人,要求他交出兵权,他也就乖乖的交了。

    让他搬迁到顺义城去,他也就毫不犹豫的带着三屯营内近1千5百精壮点的士兵离去了。

    朱国彦走的决绝而毫不回顾,老实说让他从三屯营移营到顺义,他还真是巴不得。一方面可以逃离有可能被调往关外的糟糕命运,一方面可以距离京城近些,顺义自然也比三屯营繁华的多了。

    而接下来对于蓟州兵及山海关兵丁的整编,倒是让王在晋c赵率教有些伤脑筋。

    蓟州中协c东协加上山海关的人马,总额7万5千人,但是能点校出来的合格士兵不到2万。

    按照道理,想要防守这么大一片区域和山海关,应当补足7万5千人的兵额才对。

    但是那样的话,朝廷的军费又负担不起了。而真的完全按照崇祯的意思去做,把军队缩编到实际作战的人数,那么每处防御要地只能派上几十人。

    把手中本就不多的兵力如此分散,到最后肯定是处处难以守备,这是兵家之大忌。

    最后还是跟着他一起来山海关,建立蓟州镇及山海关后勤部队的言成泽出了一个主意。

    他建议让士兵退役但不离去,而是把汛地附近的土地分给这些退役士兵。平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