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七章 弊端(第1/2页)  擎天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到了南明弘光时期,又有了藩镇拥兵自重的情况。左良玉和四镇将领在大清和大顺相持不下、两虎相争中从中取利,不但无所作为,丝毫不见用兵,反而只求苟安,还为非作歹,给地方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更是威逼南明政府索要军饷,消耗国力。

    然而,倾尽国力,耗资巨大所豢养的军队,在清军南侵的时候,一战未接,大部分都投降了。多铎初下江南的时候,投降的南明士兵就有二十三万八千三百名。仅这一批在江北投降清朝的南明兵员数目就超过了清兵南侵时多铎、阿济格两路兵力的总和。以后陆续有左良玉之子左梦庚,黄得功部将田雄、马得功,又是几十万的军力,这些汉将为大清击溃南明政府、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历史上,因为清朝推行民族压迫政策犯下了严重错误,南明后期得以顺势团结了几十万大顺军、张献忠的归降部队,提出反清复明的口号,共同对付清兵,曾经辉煌一时。但是各个将领依旧各自为政,南明的几个大将,孙可望后期的飞扬跋扈,最终导致众叛亲离,卖身投靠;郑成功虽然有大志、有军事才能,却私心自用,断送华南抗清大业。之后退守台湾,一心守护自己郑家的地盘;李定国也是悲剧,出滇抗清前期遭孙可望妒恨,无法在两湖、江西战场上施展雄才大略;中期寄厚望于郑成功连兵粤、闽,会师北上,得到的却是郑成功的虚应;最后是永历帝贪生怕死,托庇异邦,结果导致明军残部丧失信心,纷纷投降,南明中兴从此无望,最后只好死而后已。

    以文抑武或以文制武的弊端,朱慈煊知道得很清楚,但他也知道武将不听号令,挟兵自重的害处。

    即使是出于对晋王李定国、巩昌王白文选的绝对信任,军队政治化也是一个制约的必不可少的措施。这样做不仅能增强军队的凝聚力、战斗力,忠君爱国的思想也会慢慢渗透进每个士兵的心里。虽然现在政治工作刚刚发展,政务官员的经验普遍不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朱慈煊还是对此充满信心。

    正是因为这样,随着前来投奔的文官的增多,由此掀起的恢复以文制武的风浪被他一再压制下去。虽然如此,作为武将,贺九义等人还是表示出了一定的忧虑。

    “军、政分开,这是朝廷一贯的政策,贺卿等不必担心。”朱慈煊安慰道:“前次胜利,擒住了几名八旗军官,孤王拟将清廷信使放回,以这几名军官来交换贺夫人,贺卿一家团聚之日不远矣。”

    贺九义轻轻叹了口气,躬身对朱慈煊说道:“殿下厚恩,臣无以为报,用一介妇人来换取几名八旗军官,臣以为得不偿失,还请殿下收回此议。”

    “贺卿言重了。”朱慈煊笑着摆了摆手,“几个野人怎抵得上贺夫人千金之躯,齐家治国平天下,贺卿先齐家,再帮孤王平天下,善莫大焉,孤可是对贺卿寄予厚望啊!”

    “臣,臣自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贺九义跪倒叩头,激动万分。

    很喜欢这种感觉,高高在上,几句很平常的鼓励和安慰都能让人感激涕零,以死相报。虽然不是全部都能相信,但对于朱慈煊的虚荣心却是个极大的满足。当太子好啊,当皇帝更好,就为了这好日子也得继续奋斗下去啊!

    朱慈煊亲手将贺九义扶起,在众人复杂的目光中又温言慰勉了几句,便迈步走了出来。

    环境能改变人,人也能改变环境,两者在现实当中都存在。从朱慈煊的切身感受来说,原来所说尽是大白话,现在不知不觉的半文半白;从开始迫切的将后世的先进理论拿出来想改变现实的处境,到现在已经慢慢能从古代人的思想出发,摒弃一些不合时宜或者容易引起不安定的措施;从一开始的恐惧、焦躁,见着幼女都想下手,想着过把瘾死了也值,到现在情绪基本稳定,急色的毛病很少出现。人哪!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别把自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