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春副部长的签名。陈云特意告诉丁玲,结论的最后一句:“应该认为丁玲同志仍然是一个对党对革命忠实的共产党员”,是毛主席亲自加上去的。
当时,陈云要中组部把这个结论复写了一份交给丁玲保存,还在上面写道:“丁玲同志,这是中组部几次审查后对你的结论.请你保存一份。”
可是,周扬要旧事重提,穷追猛打。这是为什么?
因为周扬很有城府,而丁玲直爽坦诚,所以,只能从丁玲这边看到一些东西。
周扬和丁玲曾经长期合作共事,而且在个人经历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
丁玲和周扬是很近的同乡。上个世纪20年代,他们先后来到上海求学,并且都走上革命道路,加入了左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左联时期他们关系很好,经常在周扬家里开会。周扬有两个孩子,一个叫艾若,一个叫迈克尔,丁玲31年在写《给孩子们》时,把这两个名字都写到她的小说里边了,她说,他们都是同事的儿子,很好玩么!后来丁玲主编左联的机关刊物《北斗》,被国民党停刊后,左联创办了新的机关刊物《文学月报》,由周扬来主编。32年下半年,丁玲担任了左联的党团书记,33年5被捕后,周扬接替她担任这一职务。周扬是紧步丁玲后尘的。再后来,两个口号的争论,鲁迅批评“四条汉子”(周扬、田汉、夏衍、阳汉笙)等,丁玲那时已经被国民党押去了南京。而正是这些矛盾,逐渐发展为左翼文化运动内部的宗派斗争。所以,纷争初起时,丁玲并没有介入。
在延安时,丁玲在文抗,周扬在鲁艺。丁玲最要好的几个朋友,如冯雪峰、萧三等,对周扬都有意见,他们的看法影响了丁玲。以后丁玲从直接的切身感受中,也逐渐对周扬有了一些意见。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看不惯周扬的领导方式和对人的态度。解放战争时期到了华北以后,晋察冀宣传部在阜平城南庄召开文艺座谈会,决定继续出版文学月刊《长城》,由萧三主编。周扬提出要丁玲主编,丁玲说自己正在写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萧三着手工作之后,要求调一个技术编辑,但半年多也调不来,只有他一个人编,周扬近在咫尺,却不闻不问。过了半年后,周扬同丁玲谈起,觉得在根据地山沟沟里办文学杂志没什么必要。丁玲听了想,如果觉得没有必要,就不该做办的决定。既然决定办,却不派干部,不过问,不支持,这算什么领导?叫下边干部如何工作?她想:“如果周扬同志不满意这个人做这个工作时,那么即使叫你做了,也是不支持的。”
周扬对干部和同志有亲疏之分,对于那些对他有过意见的同志,始终保持着距离,冷淡,甚至对有些同志有戒备(比如冯雪峰、柯仲平、萧三)。学习七届四中全会的文件时,会前周扬到丁玲家来,丁玲对他提出:应该团结对你有过意见的同志,不要让他们总是怕犯错误被你抓住,心怀顾虑,比如冯雪峰化名李定中写评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的文章,本来并不想保密,只因听到你四处讲《文艺报》有了偏向,他才告诉陈企霞不要说出来是他写的。周扬承认自己没有去主动团结,而且对这几个老同志确实有戒备。
(待续)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