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是一句在盗墓者中流传的暗语,指墓里保存的比较完好,没有腐烂但已经尸变的尸体,摸到大粽子就是碰上麻烦了,指僵尸、恶鬼之类不干净的东西。来自于鬼吹灯作者虚构。
鬼吹灯、盗墓笔记等中提到可以用黑驴蹄子克制。
在盗墓笔记中提到可以用张起灵的血克制,不过这是个人因素。
而根据鬼吹灯的作者天下霸唱自述,粽子这个词语是他自己杜撰的。
“关于名词和术语,有必解释一下,鬼吹灯中称盗墓为“倒斗”,和称陪葬品为“冥器”一样,这些特殊的行业名词是现实中确实存在的;而称古墓中的尸体为“粽子”,则完全是我个人原创虚构的,以前从没有这种说法。”上面这段话是摘自鬼吹灯后记,作者明确的说明了“粽子”一词是作者本人虚构的。
粽子:指古墓中的尸体保存的比较完整,没有毁坏,不腐而僵。
.大粽子:厉害的僵尸、恶鬼之类的东西。
.老粽子:可发生尸变的不好对付的僵尸。
.干粽子:是指墓里的尸体烂得只剩下一堆白骨了。
4.肉粽子:是指尸体身上值钱的东西多。
.血粽子:血尸墓中的粽子,最厉害。
.霉粽子:是指具有尸毒的尸体。
.女粽子:女尸尸化后的粽子,比普通粽子更厉害
从广义上讲,那僵尸是极平常的东西,只要人死了,血液凝固,就会僵硬,成为僵尸,古书中常说的“僵尸遍野”、“僵尸如麻”,即是此类。至于狭义亦分两种。
第一种是指人初死后的尸体僵硬,不幸为邪物所乘,跳起来作怪。好在作怪期间发生的一切,与尸主的灵魂并不相干。这种东西作怪不在于他的“僵”,而在于僵后之“变”。
而本文主要说的是“第二种”,是“久葬不腐”的产物。这种东西在笔记,同时也在民间,有它特定的称呼,就是一个字,“僵”;但往往附上一个前缀,如“毛僵”、“白僵”之类,而这些东西如果作祟,则也称之为“走僵”。
一“僵尸作祟”的故事在清代才出现
不腐的僵尸,在还没有“异化”为“僵”之前,是曾经有过很风光甚至可以称为辉煌的历史的。古代的人死了,那些阔人,特别是帝王之类,总想让自己的尸首永存,求仙不得,退而求其“僵”,算是不能永远“万岁”下去的补偿,用金用玉用水银用云母用珠宝,用金缕玉衣,目的只是让尸体不腐,似乎如此就可以近似于永生了。而对于自己的仇敌,则想尽快地毁灭他的尸体,有的碎尸万段还不行,要焚尸扬灰。
“僵尸”的存在由来已久,如果广义地说僵尸作祟,也可以把一些女鬼出墓与生人幽媾的事牵合进来,此类故事在清代以前并不少见,但都没有特别强调鬼物的僵尸性质。僵尸作祟的故事其实出现得很晚,据涉及的有关材料,这只不过是到了清朝才有的事。
二颜色不同,僵尸道行不同
清代的僵尸,也就是“僵”,从外形上就已经是恐怖的鬼物。“面枯黑如腊,目眶深陷。”(袁枚子不语卷十三“僵尸求食”)这还是接近僵尸的本来面目,即是现在出土的“楼兰美女”,估计其玉容也不过如此。但也有一说,道这干尸夜间出来作祟时,就变了模样,于是而有了“僵尸夜肥昼瘦”之说。
这样恐怖而凶残的僵尸在清代以前的笔记中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而据说这些僵之凶恶还有等级之分,其区别可由毛的颜色看出,而因毛的颜色不同,则又有“白僵”、“红僵”之称。俞凤翰高辛砚斋杂著说很具体:
“窗外立一人,面白,身火赤,向内嬉笑。忽跃入,径至仆榻,伸手入帐,捩其头拔出吸脑有声,脑尽掷去头,复探手攫肠胃,仍跃去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