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大树与池塘(五)(第1/3页)  倒影——影子傀儡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那是连李筱玲也从不曾见过的展示形式,数之不尽的大脑活动数据像石子投入池塘泛起圆形的涟漪一样在一个二维平面上往四周扩散,不同的涟漪的边缘碰撞,又会激荡起新的涟漪,由此形成一幅极其庞杂,数之不尽的涟漪图。

    “用这个新模型去展示数据,你可能会明白到为什么没有一种仪器能将人类大脑的全部数据导出。”罗建明说,“只要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人类的联想力会使数据以无限种形式交集,正如海婴说的,人类的大脑就像一个四通八达的电网。而这里所显示的数据,仅仅是将与恐惧相关的数据筛选出来,倘若要显示全脑数据,恐怕会让战前全国计算机宕机。换言之,如果人类拥有与联想力相等的注意力,理论上他会发现自己能在一秒钟内产生无限种想法。但我们应该庆幸自己没有这么利害的注意力,否则我们的大脑就算不烧掉,也会因为想法太多而无法正常生活。所以尽管联想力使数据产生无限种交集,但其中绝大部分,会在人类不为意间流失。人类能注意到的,可能只有其中数十亿、甚至数百数千数万亿分之一。”

    这时,视频画面切换到一个模拟太阳系运作的模型,代表太阳的圆点处于画面中央,其余代表行星的圆点则围着太阳公转。“说到无限的概念,我想引用一下天体物理学的理论。”罗建明继续说,“我们所生活的宇宙,同样有着无限的概念。在宇宙中,每分每秒都会发生无限个事件,诸如哪里有恒星诞生,哪里有恒星死亡,哪里有天体碰撞,哪里有天体离系,数之不尽,就像人类的大脑每分每秒都会产生无限种想法一样。然而这众多事件当中,能对人类产生影响的——不管是在物质层面还是在思想层面——都只有极少的部分。这不仅是因为人类有限的注意力无法一一关注的缘故,还因为有大量事件是发生在离我们太远的地方,属于事件的光仍未来到地球,我们既观察不到也察觉不了,所以这类事件不管是否真实发生,对我们都没有丝毫影响,我们甚至不会去想象这类事件的发生。天体物理学称这种现象为‘光锥之外’。”

    说着,罗建明在画面上进行一番操作,将太阳系切换成银河系,并从中标明了地球的位置。

    “所谓‘光锥之外’,指的是一切未被事件发生的光所波及的空间。”他接着说,“假设,某个处于银河系彼端,与地球遥遥相距七万光年的恒星爆炸了。在它爆炸的那一个时刻,地球上的人类是不可能察觉得到的,因为爆炸所产生的光要经过七万年才能来到地球。”他一边说,一边在画面上代表银河系彼端的位置点了一下,然后一个象征爆炸光线的圆像涟漪一样在银河系中散开,直到圆的边缘触及到代表地球的位置,他才继续说,“当光经过七万年来到地球的时候,人类会惊讶地察觉:‘啊!那儿有颗恒星爆炸了!’然而在这七万年中,恒星爆炸这一事件对地球上的人类丝毫没有影响,他们也不会思考自己头上的太阳终一天会像那颗遥远的恒星一样爆炸,因为他们根本就没见过恒星的爆炸。那么在这七万年间,人类就是处于该恒星爆炸的事件的光锥之外。”

    看到这里,李筱玲似乎有点明白罗建明想说什么。

    “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两个基础行为——观察和联想。就像如果你没见过太阳,就不会去想怎样描述太阳,也就不会有‘太阳’这一词汇,那么往后一切与太阳相关的文化、科技,就更不会出现。所以,那些我们处于其光锥之外的事物,就是连我们的思想也无法触及的事物。然而——”罗建明一面说,一面狂点画面,使数之不尽的涟漪在其中散播,“正如我刚刚说的,尽管我们的地球无时无刻不被宇宙各种事件的光锥所波及,但我们有限的注意力只能关注到其中极少的部分。然而恰恰是这极少的部分,决定了我们的思维广度。常言道有怎样的思维,就会有怎样的命运。换而言之,我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