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横死的是八字儿赶的,说个迷信话儿,是命里注定的。假如人的一生没碰见邪乎事哪?人到头来,该死也得死!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也抗拒不了,该走的人,到时候就得走,这不该走的,还得过日子,日子怎么过,虽然是一母所生,但也各有不同,过得好的,您就吃点好的,过得不好的,您就吃点赖的,甚至挨饿受冻坐班房,甚至影响到下一两代人翻不过身来。
刘元允在乡村有个雅号,叫刘二先生,那么乡间人管他的二儿子就叫起了小刘二先生,小刘二先生,是我母亲的爷爷,我管他叫太姥爷,咱们就说说他们家的这日子是怎么过的吧。
前面书中说过,小刘二先生有一女,她嫁到了永宁,永宁城原建于唐,后因改朝换代,每个统治者,每朝每代,由于疆域不同、国都不同,他们对于永宁这个地方的重视就不同,到了元代,老永宁城已东倒西歪,破败不堪。
明朝一统天下,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击败其侄子“朱允文”把国都从南京移到了北京,往北移了二千二百里,已靠近了北方的游牧民族,为了保障国都的安全,在北京的北边,崇山峻岭中修建了道道长城。
朱棣在北京坐皇帝,死了之后,不可能把灵柩运到南京去,只能在北京周边地区选择灵寝安放的地方,经过多方堪察比对,选择了在北京北边八十多里地的黄土山,这里群山环抱,脚下有一条河流穿过,是安放灵寝的好处所。
自从在这里修建了皇陵,四周的山上修起了围墙,派兵把守,变成了禁地。
老永宁城在北京和长陵的正北,为了进一步保障皇陵和北京城的安全,永乐皇帝朱棣在老永宁城的旧址,重新修建了永宁城,不知是巧合,还是风水先生的精心堪测,都说永宁城、明长陵和在一条中轴线上。不信你拿来地图比对一下你就可知道的清清楚楚了。
既然在永宁修筑起了城池,就应该在这里设置政府机构,永宁设置了县衙,这里北通赤城,独石口;南边穿过营城,和香屯山上的长城,走四十里就是现在明十三陵的泰陵;西通延庆,怀来,涿鹿;东穿过刘滨堡,周四沟,四海,可达怀柔。这里是交通枢纽,把控此地,有极高的军事意义。永乐皇帝在此设置了永宁卫、左卫、参府衙门这些军事机构。
由于永宁城东,刘滨堡,周四沟,四海和城南营城,长城沿线,都有重兵把守,这里所住士兵吃、喝、拉、撒、睡,所需物资都要有人供给;由于这里建立了县衙,方圆百八十里的人,都要到这里公干;方圆百八十里地人们的产出,都要到这里来交易。永宁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繁华了起来,聚集了各种店铺,什么粮行、布铺、酒坊、杂货铺、铁匠铺、典当行、饭铺、药铺
物质需求有了,人们还需要精神上的寄托和慰藉,修起了各种庙宇,佛教的发源地不是中国,但是由于历代皇帝的信奉和推崇,他的教意又符合中国人的心理,他的教意抚平了人们现时生活中的精神创伤,使人们对于未来有了新的希望,中国人的绝大多数是信奉佛教的,在永宁,除了有供奉佛教各种神灵的庙宇外,还有中国人自己心目中的种种神灵,如吕祖庙、关帝庙、药王庙这些在历史上给人们做了许多好事的先人,后人相信他们会庇佑他们的子孙,保佑子孙们的平安。
甭管是泊来的如来佛祖,还是土生土长的吕祖,关帝和药王,在历史上都曾真有其人,但是,这些在历史上曾出现过的真人,不能满足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精神需求,又虚拟出许多偶像,做为神灵供奉起来,比如管水的有龙王庙;管火的有火神庙、管城的有城隍庙、管土地的有土地庙这些庙宇,永宁有,别的地方也有,永宁还有,只有永宁有的,而别处没有的庙。
话说南城有个小庙,供着一位“酒儿仙”,说是仙,他应属于道教,这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