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87章变革(此章都是题外话,不需要订阅)(第3/4页)  我成了反派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末年以来,“戎马在郊,旌旗卷舒,日不暇给。遂令学校荒废,讲诵蔑闻训诱之风,将坠于地”。于是下诏要选备儒官,弘振国学。刘裕振兴学校教育固然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但它在另一方面却带来了全社会注重学校教育,改善社会风气的结果。

    对于变法,宋朝军民并不陌生。

    北宋神宗年间,就进行过变法改革,那时变法改革的推进人,为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王安石认为,要发展生产,首先是去疾苦、抑兼并、便趣农,把劳动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那些游手好闲者也回到生产第一线,收成好坏就决定于人而不决定于天。

    要达到这一目的,国家zhengan需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从上到下的改革。

    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zhengan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

    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诸如农田水利、青苗、免役、均输、市易、免行钱、矿税抽分制等一系列的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

    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王安石亲自撰写《周礼义》、《书义》、《诗义》,即所谓的《三经新义》,为学校教育改革了新教材。

    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

    因此。

    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特别是由于变法的设计者王安石与变法的最高主持者宋神宗在如何变法的问题上产生分歧,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其子王雱的病故,王安石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政局的逆转,使王安石深感不安,当他听到免役法也被废除时,不禁悲愤地说“亦罢至此乎!?”不久便郁然病逝。

    明朝也发生过变法变革,推进人为张居正,也有人管这个叫做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是徐阶的门生,明穆宗隆庆六年,张居正得到大太监冯保的支持,取代了高拱,在明神宗万历年间,连续10年担任内阁首辅。挽救明朝统治的危机,他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整顿,尤重于经济的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

    在内政方面,他首先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

    张居正创制了“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提高内阁实权,罢免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顽固派官吏,选用并提拔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为推行新法做了组织准备。并且整顿了邮传和铨政,他的为政方针是“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和“强公室,杜私门。”

    在军事上,为了防御女真入寇边关,张居正派戚继光守蓟门,李成梁镇辽东,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了“敌台”3000余座。他还与鞑靼俺达汗之间进行茶马互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从此,北方的边防更加巩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鞑靼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使北方暂免于战争破坏,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综上所述。

    变法变革,不外乎三种。

    第一,整顿吏治,贪者、无能者、笨者、圆滑者下台,换能者、清廉者、能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