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二十六章 集权求治(第1/2页)  大秦王座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王绾的辞官文书送进王城时,嬴政堪堪用罢午膳。

    王绾的辞官书不长,理由也只有寥寥几句年高力衰,领事无力,见识迟暮,无以与皇帝同步。

    就事论事,王绾所言都是实情。论年岁,王绾已经年近七旬,经年在丞相府没日没夜连轴转,精神体魄已大不如前了。论政见,王绾力主分封制,且公然以吕氏春秋为根基,也确实与嬴政的决事轴心难以同心协力。唯其如此,王绾确实该让出领政丞相的位置了。

    远在灭齐之前,嬴政就已经思谋好了左丞相王绾的归宿晋爵一级,加食邑千户,以彻侯之身兼领博士学宫,整饬天下典籍以为治国鉴戒。嬴政一直在思谋,想给王绾在未来的新官制中谋一个类似太师一般的尊荣职位。也就是说,一定要让王绾以功臣元老之身平安离开权力轴心。

    之所以如此,并非是嬴政心中偏袒,恰恰相反王绾与嬴政有着人所共知的根基疏离。王绾是吕不韦的门人,也是吕学的忠实信奉者;而嬴政,却是法家商鞅的忠实信奉者,是吕不韦真正的政敌。

    二十多年来,以吕学为根基的王绾能放弃治道歧见,忠实地以嬴政为轴心的法家决策领政治事,诚不易也。

    有句话说的好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这句话反过来也是成立的。

    臣职若此,身为君主的嬴政岂能以治道之争而另眼看待王绾更有一层,当年因为丽姬遇刺一案嬴政逼文信侯吕不韦自裁,得知此事是昌平君嫁祸之后赢政对吕不韦始终有一种负疚之心,如今面对吕不韦的这位最大的门人,他实在不想再做出任何冷面绝情之举。

    在此之前,若王绾上书辞官,嬴政是一定要教王绾尽享尊荣再淡出庙堂的。然而,如今有了这么一场公然爆发的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且天下皆知,王绾恰恰要在此时辞官,嬴政便颇见难堪了。所谓难堪,是嬴政无论如何处置,都会不上不下不妥贴。王绾终将被天下看作因政见不合而遭贬黜,嬴政也终将被天下看作对吕学一门余恨难消而最终报复。

    从权谋的角度来看,嬴政若要摆脱这种难堪境地,最好的办法便是拖,一直拖到有一个合适的时机。但是,天下初定,大政如山,若不尽快解决此事,实际上便等于将丞相府施政的职能效用大大地打了折扣。而如果没有一个强势的丞相府,他这个皇帝也势必会处于手忙脚乱的境地,诸多需要他总体筹划的大事便无法推进。

    一边是自己在天下人眼中的名声,一边是秦国的未来。如此两难,让嬴政实在是难以取舍

    “君上,丞相府呈来郡守县令拟任书。”

    蒙毅的禀报,让嬴政的思绪蓦然折回,转身之际问了一句“国正监附议没有”

    蒙毅拱手道“丞相府上书刚到,国正监的上书便跟了来,言丞相府拟定派任的官员中有二十余人是博士,不宜派任郡守县令。”

    “二十余博士”赢政惊诧道。

    “正是。臣下已经数过,丞相府举荐的博士共有二十三人。”

    “你意如何”

    “臣亦赞同国正监之说,郡守重臣,博士不宜派任。”

    “丞相可有亲笔附言”

    “有。两句话郡县未必尽法家之士,博士未必尽王道之人。”

    沉思片刻后嬴政问道“丞相府举荐派任的博士中,你能记得几个”

    “周青臣、叔孙通、淳于越、鲍白令之、侯生、卢生,剩下的臣记不太清了”蒙毅挠头道。

    “周青臣博士仆射也做郡守”

    “正是。臣没有记错。”

    “老丞相也”嬴政一声叹息,断然一挥手“即宣李斯进宫。”

    蒙毅领命匆匆离去。

    嬴政回到书房,立即吩咐专掌图籍的书房内侍张挂起了昨夜由李斯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