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1章 110 恩威(第1/4页)  陛下之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三月十七的早朝,一直持续到这天下午申时。

    首要大事是敲定了挂帅人选,拟定护国大将军甘奉为上将军,领上路十五万,于蓟城驻军。徐麟为中军,率中军五万,在蓟城外三百里的嘉艾关扎营。范琢本是先锋,在楚易和七七双重举荐下,做了左将军,率左路大军六万,于尤曲的青晏驻守,陆焕为后军,领十万人,驻守琼州。至于下、右、前,后四路,均是从燕军之中提携而出,分别是:谢玄、秦惊、赵常、荀慈。

    之后还有一些督军,军师的任命,七七等了很久,一直没有听见自己的名字。

    此次开战,他不打算用她。

    甚至除了徐麟之外,戚家军他也一人未动。

    次要之事,就是司马恪决定改革变法,其中包含了土地分割、民生嫁娶、赋税刑法、征兵、以及改制等等。

    他只是提了这些想法,有的人提出了意见,认为开战之时,变法会使国力动荡,招至外祸,但司马恪力排众议,认为非变法不可强国,此事争议较大,也便暂且搁置。

    之后,是一些文官的人事变动。

    司马恪说:“先王驾崩之后,两国开战之前,又临近变法,国事实在是繁琐,三省六部难堪重负,丞相一职实在不能空缺。”

    他最初监国时,霍衍因为无心朝堂,便提出了辞官,按说这应该是司马恪求之不得的,方便以此安排自己人上位,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让如此大权一直空悬,让霍衍带着官职,在家养了这么久的病。而他选择在这个时候提出,众人也能隐约嗅出些端倪。

    听他如是说,七七和楚易的心头都是猛的一惊。

    楚易是从司马恪少年时就追随他了,从他人微势薄,到他手握大权,执一方之牛耳,楚易一直是他不可或缺的助力,天下人都认为若司马恪为王,楚易必为相,当然,他自己也这样认为。

    司马恪:“自我监国起,霍丞相就一直在府中休养。”

    他顿了顿又说:“吾意,是时候请霍丞相回朝了。”

    他一语,激起朝堂轩然大波,群臣交头接耳窃语纷纷。

    他示意堂下肃静,接着又道:“还有一事,霍慎将军到底年幼,无法兼顾军务政事,即日起,除去其尚书令之职,望其专心军务,好好保卫国都。”

    议论之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群臣均关注着她的反应,但她没有愤然,也没有为自己求情,因为她知道,司马觐谋逆一事之后,他没有将她清除朝堂,已经是留了情面了。

    司马恪问众人:“诸君可有异议?”

    群臣声音未噤,但却没有一个人肯为她说话,这也就是她不与人交集的弊端,她的人都在前线,朝堂之上自然孤立无援。

    七七感受到司马恪的视线,却没有抬头与他对视,只是淡然出列躬身道:“臣,遵命。”

    司马恪:“好,既然如此,尚书令一职便交于楚尚书。二位尽快交接,谨防差错。”

    “是。”楚易才失望和震惊中回过神来,匆忙谢恩。他抬头看向高座之上的男人,忽然觉得原来不论是从前二人茅屋论酒,还是如今金銮殿里论天下,他其实一直都没有读懂过他。

    第二天,司马恪派人将丞相的官印送至相府,甚至还替霍衍制定了一身新的官服,足见其诚意,但霍衍却三番五次推脱不受。

    再说司马觐这头,消息走漏以后,他便一直待在相府,连宫也很少进,但龟缩了多天,一直都不见司马恪有什么动作,他开始考虑是不是司马恪性格大变,不再对他赶尽杀绝。也正是这时候,他听说了司马恪要重新迎霍衍回朝的消息。于是便知争位无望,只好叫姗姗收拾东西,准备回安州,自己也准备进宫去向司马恪辞行,但他人还没走出相府,司马恪就派人来宣他进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