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一章 粮食问题(第1/2页)  元青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从海水提炼盐取得了成功,刘一凡开始着手加工盐的生产量,不过靠自然蒸发还是慢些,毕竟库页岛的温度没有南方有优势。气温还是低些,而且夏季后,岛上开始多雨,为了加快盐的提取,刘一凡特意打造了大量的烘干托板,开始传统的煮海盐,岛的产木材资源多,不用可惜了,传统上都是用铁锅,不过平托板打制简单,加热效率也高些 ,盐更方便收集些,一时间据点外浓烟四起,找大量干燥的木材不容易,湿的木材也对付用。不过这样效率也很快,几天的功夫,大量的粗盐被炼制出来,一时间装盐的陶罐都不够用了,为此刘一凡又下令烧制了一大批土陶罐,不求精细,只是结实能用就行。

    岛上众人干得也很开心,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盐就是一种财富,从以前能吃上盐都是幸福到现在海量的盐被自己亲手提炼出来,成小山似的堆在一起,这种巨大的落差让大家一时有些无所适从。

    看盐的产量有些规模了,刘一凡叫来了郭继武,准备开拓盐的销路,郭继武幸福地看着成堆的装盐陶罐,拍胸脯给刘一凡打保票,肯定能卖出去。既然这样,岛上的船还有几艘,刘一凡除了留一艘船运些硫磺和应急运输外,其余的都派给了郭继武,装载了大量的粗盐和一部分过滤后提炼的细盐。并告诉郭继武,可以回黑风山找郭继文商量,这么大量的盐不说销售不容易,而且贩私盐也是很危险的事。现在北方地区的形势还是有些混乱,蒙古人的势力仅在中心地带,谨慎好些。刘一凡可不想现在就招来蒙古大军的清剿。闷头发展才是王道。深挖洞,广积粮,不称王什么时候都适用了。

    码头上,刘一凡挥手送别郭继武带着船队奔向对岸辽东。开拓财源就看这批盐卖得怎么样了,对盐价,刘一凡直接放手给郭继武,能卖多少是多少,毕竟他才是地头蛇,人头熟,地面上也熟。

    回到据点自己办公房处,刘一凡也没闲着,现在已经六月中旬了,之前种下的粮食也快到收获的季节,到农场查看一圈,农作物长势不错,小麦麦穗已经沉甸甸的了,正由青变黄中,看着就喜人。望着眼前的一望无际的麦田,刘一凡心中也是幸福满满,收获在即,缺粮的问题马上要解决了。看这长势,估计亩产比预计的会多得多。这也利益于此地土地肥沃。估摸着算了这两千多亩地的产量得不少啊,来年即使再多招些人也足够了。

    刚想到这,刘一凡突然意识到个问题,马上要收粮了,这么多粮食还没粮仓呢,这要赶上雨季,一年的收成可就要泡汤了。

    想到这刘一凡心急火撩地赶回驻地。收获小麦后的烘干、脱粒、去壳、磨面、粮仓等等都需要提前准备。这可是一系列工程。坐下喝口水后,刘一凡沉下心来,先找了几个有种田经验的人问了下这个时代他们是怎么做的,结果让刘一凡很失望,无非就是人手工割麦,靠阳光晾晒,用石磙等原始操作,几亩地产量靠人工慢慢捣弄还行,这二千多亩的产量,上规模了就不是靠人手工能解决的事了,而且六月份岛上正是多雨季节,虽然对小麦结穗有利增加产量,但想赶上几天睛天晒麦却不是容易的事,看来还得借鉴后世粮食加工机械来解决了。

    想到这刘一凡去看了下水泥生产情况,经过盐场的施工后,制作水泥的工匠们对水泥的生活工艺算是熟练了,水泥的生产量也上了一大块,以目前的产量,用水泥铺设几个大的储粮场地的存量还够,看来得加大水泥的生产量了,目前建设需要用的地方太多。

    对于据点,初期,刘一凡并没有什么规划之类的,都是用到哪里,就建设到哪里。但现在随着人口的增加,建筑,加工区等实际需求的增多,对居住地的建设区域划分就提上了日程。粮仓这么易燃的地方肯定得离人口居住地远些,防火就实际需要之一,刘一凡可不想辛苦一年因为几个人用火的不小心付之一炬,这在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