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七章 宋市的繁荣(第1/2页)  元青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吴老大一面应付着抽解吏员,一面把十两白银暗中递给了为首的官差,那官差一边查看船上货物,一边随手纳入到袖中,果然上道,盐、酒一般商品,只是对那百十多只琉璃灯有了点兴趣,询问到,这是何物?吴老大一边陪笑,一边说道,一种照明的油灯,百姓用的,不值多少钱,嗯,边后便对后面记录差人说道,记上,琉球货船,船载粗物为盐、酒、油灯,抽解为十五抽一,你们是抽物还是纳银税,吴老大瞅瞅刘一凡,刘一凡比划了一下白银,纳银税吧,后面帐房拿算盘的一阵响,一会算出几条船合计纳银共340两。

    刘一凡招招手,后面抬出一箱白银,拿出300多两交纳了税银,这还没卖呢,先交了笔税,官差收了税银后在一张记着刘一凡货物信息的一张公文上啪一下盖了个大红印戳。交给了吴老大。这就上税完毕,有了这张凭据,刘一凡就可在泉州港售卖自己货物,不然被抓到连船带货一起没收。

    拿着这张公文,刘一凡瞧了瞧,既然是宋朝,正式官文上肯定用的宋体字,都是繁体字,竖版,从右向左书写。刘一凡虽然习惯后世改良的简体字,不过大部分繁体字还是能认识的。没想到和南宋的第一次接触就做了一个守法纳税好公民。之前刘一凡也担心过船上带的兵器会不会有麻烦,吴老大说放心,远海的番商多带兵器,只要不带下船,大部分不会惹麻烦,毕竟这个时代海上可没有安全可言,没防身手段,跑不远的。

    交完税后,官差不再理他们,驾船去了下一艘商船,刘一凡船队也升帆慢慢靠上泉州港码头。

    等到真正进入泉州港,刘一凡才见识了宋代的繁荣,无数大大小小的船只把港口快挤满了。密密麻麻的力工在码头与船上来回搬运物资,吆喝声,叫喊声,还有船上升降帆麻绳磨擦滚轮声,一股人气两旺的声势迎面扑来,码头上还竖立着不少高大的起吊木架,这个时代就有后世的起吊机了?刘一凡仔细观察一番,还真是,不少吊架直接从靠在码头边上的船上直接吊起货物,转运到岸边的牛车上,还真有点后世码头的感觉,看来从古至今劳动人民从来不缺乏智慧,岸边上一字排开一眼望不到头的等待运海货的牛车,各家掌柜不停地在人群中来回穿梭寻找货源商机,人声鼎沸。

    看码头中间实现没有地方停靠,吴老大指挥船队,停靠在码头边缘一处船少处,还没等下船,从岸上就跑来几个中介牙商,不停地向吴老大开始介绍各自家商号,有什么海货要赎卖,我们商号价格实在,富甲一方如何如何,刘一凡看着乱挥挥手,让吴老大把他们都赶走,初到此地,刘一凡准备考察一番再做决定。

    安排其它人看守船只,刘一凡带着张九,吴老大一行人带了些货物样品,走下船,随着人流,开始游览这个时代中原最繁华的港口,港口街道两排密布着无数二三层高的青瓦小楼,各个商号的牌匾挂在醒目处,店内收购买卖各种货物铭文牌,到处都是,地上铺的是青石板,虽然宋代时没有排水系统,不过道路还是很干净,被行人磨得光趟趟的。各家店门口都有两三个伙计卖力吆喝着拉客商进店,刘一凡边走边看,觉得很热闹,大部分商铺多以出口海外贸易商品为主,从中原内地运来的瓷器,书画,绸段,茶叶,等等以这方面居多,也有服务海船补给的粮食,水果蔬菜商行,酒楼,茶楼,妓院,各行各业都依托在海上贸易中分一杯羹。除了宋朝人,西北的胡商,海外的番客也不时能见到,头緾白布的中亚阿拉伯人不时也能见到,这时外商多以香料,乳香为主要商口,从中国运走瓷器,丝绸,茶叶。

    看了一大圈,刘一凡很想见到的美州商品没看到,看来此时美州地区航线还没打通,虽然外商不少,不过大部分都是常见的香料,胡椒等商品。看了一圈,已近中午,刘一凡等人找了家酒楼准备品尝下此时宋代的吃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