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二章 高桥镇(第1/3页)  资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洪遵睁开眼睛看着对面的沈敏,脸上有些挂不住的说道“你知道什么,这史才和李光交好,本是我们中的一员。结果李光被秦太师打压后,他就跑去太师面前献媚,这才让大家愤恨不已…”

    听到这史才居然这么没有节操,沈敏倒也不好为他分辨什么了,只能讪讪说道“原来如此,看这史衙内的样子,倒是有些可惜了…”

    洪遵昨日并没有休息好,因此在闭目养神之余不免昏昏小睡了一会,等他清醒过来时却发觉自己对面床榻上已经空无一人。他不由披上了外衣走出了船舱,这才船行两侧的河岸上酒楼林立,人声鼎沸,许多槽船正停泊于岸边柳树下。

    他不免长叹了一声道“原来是高桥到了啊。”

    这时从他身后传来了一个疑惑的声音,“老师何以对这个名字如此感慨?所谓高桥不过也就是一座石拱桥而已。我看也高不到什么地方去,这些梢工还要把桅杆给放倒才能过去呢。”

    洪遵眺望着远处豁然开阔起来的水面,不由说道“我岂是为了一座桥而叹息,我是在想建炎三年末在此地发生的高桥之战,那可算是朝廷南渡之后打的第一次胜仗,只可惜当时圣驾出海南下,而张循王又不能担负起责任来,白白浪费了这一次胜利啊。”

    沈敏不由好奇的向洪遵请教起了高桥之战的经过,不一会史浚闻声而出,很快便加入了这场讨论。和洪遵相比,这位史衙内对这一战的经过显然更为详细。连金军驻营于何处,宋军和义兵分几路进攻都说的清清楚楚的。

    沈敏不由对这位衙内有些刮目相看,不免向他询问道“衙内如何对这件事如此清楚?难道当初你家中有人参与了这场作战吗?”

    史浚颇为自豪的说道“我叔父史木当日正是几路义军中的一位头领,可惜官军的统帅并无大志,小胜金军之后居然就弃军而走了,导致军心涣散难以为继,大好局面毁于一旦。叔父不得不返回乡里,带着家人和乡人逃亡昌国县去。叔父因此战先胜后败而郁郁寡欢,虽然之后返回明州重建了家园,不过因为这股不平之气郁结于心,正值壮年就积病去世了。”

    看着史浚一副扼腕叹息的样子,看起来这位衙内倒是同自己的叔父关系很是不错。不过沈敏想起刚刚对方说高桥之战实败于统帅没有志向时,洪遵脸上一副不以为然的神情,他不由拍着栏杆恍然大悟般的说道“我看不是张循王没有大志,而是他不敢打下去了。试想官家都畏惧金军跑路了,他却打了个大胜仗出来,这不明摆着打官家的脸,证明他胆怯无能么…”

    “就你聪明,你要把这份聪明用在读书上,也就不会连个论语都背不下来了。前面眼看就是大西坝了,你下去看看,我们究竟能不能在天黑之前过坝。”洪遵忙不迭的拦住了口无遮拦的沈敏,让他下去做事去了,史浚见状也知趣的告辞回去准备了。

    所谓的大西坝其实类似于后世的橡皮坝,这是用来分隔高低河流的水位,以保证运河各段都能保有足够的水量用于航行的。大西坝的北面就是通往余姚的姚江,南面的坝下两岸有着数十艘船只等着越堰,拖船的绳以剖开的竹子编制而成,拖曳的动力则用水牛,小船用两头,大船则用水牛八头。

    虽然拖船过堰看起来很壮观,但是4米多宽,20余米长,将近三米高的官船拖上斜坡的时候,还是相当危险的。站在岸上观看这一景象的沈敏就忍不住感慨道“还是应该铺设铁路,只有铁路才能解决这样的不方便。”

    “什么是铁路?”一个好奇的声音突然就在沈敏耳边响了起来,他不禁受到惊吓似的让到了一边,待他看清了身后说话的人后,方才有些无奈的说道“原来是衙内,衙内不去陪着娘子,怎么跑到岸边来了。”

    史浚毫不客气的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哈哈笑了一声后说道“想不到三郎胆子到不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